和橋鎮>政府信息公開>工作動態
風吹稻浪,遍地鋪金。在沿海農發宜興和橋萬畝水稻基地上,金燦燦的稻田猶如一張張色彩斑斕的織錦,勾勒出一幅幅倉廩充實的壯美“豐”景畫,處處洋溢著“稻花香里‘鶴’豐年”的喜人景象。10月22日,伴隨農業機械的陣陣轟鳴,2025年“鶴豐年”水稻季正式開鐮。江蘇省農業農村廳副廳長朱新華、江蘇省沿海開發集團副總經理尤開軍以及我市副市長吳蘇舒參加活動。
農業高質量發展,協同合作是關鍵。和橋鎮是宜興農業大鎮,擁有耕地面積5.2萬畝,是江蘇省“味稻小鎮”,通過整合農村土地資源,“化零為整”完成1.5萬畝優質農田集中流轉,為規模化發展奠定基礎。江蘇省沿海農業發展有限公司則帶來資金與技術優勢,打造農業全程機械化、智能化示范基地。此次三方簽約,讓政府的服務優勢、企業的產業優勢與米廠的加工優勢深度融合,形成“科研指導+產業拓展+政府服務”的三位一體發展模式,為農業現代化注入強大合力。活動現場,宜興市和橋鎮人民政府、江蘇省沿海農業發展有限公司及宜興市和橋米廠三方共同簽署品牌合作協議,標志著合作從單一種植到三產聯動,跳出傳統,從種植、加工、銷售等各環節發力,以全產業鏈思維推動產業革新,探索現代農業高質量發展路徑。跳出傳統農業局限,和橋鎮以全產業鏈思維重構稻米產業生態。種植端,依托和橋獨特的氣候土壤條件,科學選定南粳46品種,實施“統一品種、統一標準、統一投入品”的標準化栽培,更特邀“南粳之父”王才林教授現場指導,以前沿技術筑牢品質根基;生產端,智能灌溉、生態防蟲、土壤實時監測等科技手段廣泛應用;加工與銷售端,借助和橋米廠的成熟渠道,構建從田間到餐桌的質量追溯體系,讓“鶴豐年”大米憑借晶瑩飽滿、軟綿清香的品質贏得市場青睞。從“田間到餐桌”的全鏈條貫通,更讓“好米”成功蛻變為“名米”,彰顯產業融合的深層價值。發展農業新質生產力,是推進鄉村振興的核心動力。和橋鎮的實踐恰是生動注解:通過育秧中心智能化改造,實現自動化流水線生產與溫濕度智能調控;探索“稻蛙共生”生態模式,實現種養循環與環保效益雙贏;規劃建設農業綜合服務中心,并布局“農業+文旅”項目,打造觀光、研學、體驗于一體的融合業態。從機械化耕種到數字化管理,從品種優化到品牌打造,和橋正以“高科技、高效能、高質量”的特征,推動傳統農業向現代產業跨越。下一步,和橋鎮還將同步規劃農文旅融合項目,依托“開鐮”“稻蛙共生研學”等活動,讓“稻田”變“景區”。未來,三方還將合作規劃“萬畝稻田景觀帶”“米文化體驗館”,將“鶴豐年”品牌與古鎮文化、生態旅游深度融合,讓“一粒米”串聯起產業鏈、文化鏈、價值鏈。一業興,帶動百業旺。此次“鶴豐年”開鐮活動,既是豐收的慶典,更是和橋鎮以新質生產力引領農業現代化的生動展示。未來,隨著地企協同的深化與全產業鏈的完善,這片希望的田野上必將結出更豐碩的果實,為鄉村全面振興寫下精彩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