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興生態環境局>政府信息公開>工作動態 秋日的太湖碧波蕩漾,白鷺掠過水面,蘆葦隨風輕擺。“十四五”以來,我市扎實推進新一輪太湖綜合治理,太湖水質取得新突破。攤開宜興太湖藍藻防控作戰圖,從離岸防控的物理屏障到近岸水域的機械化圍剿,再到上岸處置的資源化利用,一套全鏈條防控體系清晰呈現。作為太湖撈藻控藻生態保護的 “關鍵執行者”,江蘇宜公投藍藻資源開發有限公司在2025年的太湖藍藻防控工作中,以“規模化處置+技術創新”雙輪驅動,構建起“遠岸攔截-近岸處理-上岸利用”的全鏈條防控體系,用實打實的成效守護太湖水質與安全度夏。
我市通過多節點布局、多設備協同,實現藍藻處置的規模化與高效化,核心數據凸顯防控硬實力:
① 藻水分離與藻泥處置量再創新高
依托茭瀆港、新港、符瀆港、八房港等5座核心藻水分離站,累計處理藻水達279.89萬方(體量相當于1120個標準泳池),直接生產藻泥2.61萬噸;同時,針對局部藻情靈活調配移動作業船,額外處理藻泥6952.6噸,全年藻泥總處置量突破3.31萬噸。為杜絕二次污染,配套藻泥干化廠同步運轉,累計處理藻泥8312.75噸,真正實現“打撈-分離-干化”的流程閉環。
②遠岸深井控藻構筑 “第一道防線”
在太湖遠岸(距岸邊約8公里)部署5座深井控藻平臺,全年累計處理水體8128.53萬方(約等于3.25個西湖的水量)。通過提前干預藍藻擴散,有效避免藍藻向近岸聚集,大幅減輕后續打撈壓力,成為太湖藍藻“源頭防控”的重要支撐。
③人力與設備協同實現全域覆蓋
全年累計出動作業人員4.4萬余人次、作業船只3700余艘次,不僅高效完成藍藻打撈任務,還同步清理浪渣、水葫蘆等影響水質的雜物6122.04噸,進一步凈化太湖水域環境,確保防控工作無死角、無盲區。
突破傳統打撈模式的局限,我市引入并應用多項創新技術,讓藍藻防控更高效、更環保、更靈活:
①深井控藻技術:物理降解藍藻的 “綠色利器”
無需添加化學藥劑,利用70米水深的自然壓力,精準破壞藍藻細胞的 “浮力氣囊”,使藍藻喪失漂浮能力后自然降解。單套深井裝置每秒可處理2立方米水體,既能實現大規模循環控藻,又能守住遠岸防線,從源頭減少藍藻擴散風險,兼顧生態保護與防控效率。
②裝配式藻水分離站:近岸處理的 “空間優化方案”
在茭瀆港等站點投用的裝配式藻水分離站,采用模塊化設計,占地面積僅為傳統分離站的1/4,且可根據藻情變化靈活調整部署位置。隨著新建及擴能站點的落地,宜興市日藻水分離能力從1.6萬立方米躍升至3.5萬立方米,徹底解決傳統分離站 “占地大、響應慢”的痛點,實現“藻情到哪,處理能力就跟到哪”。
③大功率推流曝氣技術:藍藻匯聚與生態修復“雙效工具”
針對近岸藍藻分散難打撈的問題,投用4個大功率推流設施,單臺設施每秒可推動5立方米水體,能快速將分散的藍藻精準導流至周邊分離站或深井平臺集中處理;同時,曝氣功能可改善局部水域溶解氧環境,在提升打撈效率的同時輔助修復水域生態,實現“治藻+護水”一舉兩得。
從遠岸的深井攔截到近岸的高效分離,再到上岸的資源化利用,我市的撈藻控藻以數據為證、以科技為刃,在2025年太湖藍藻防控工作中交出了一份“規模與質量并重、效率與生態兼顧”的答卷。下階段,我市將扎實做好太湖治理重點工作,推動太湖水質、藻情持續改善、穩定向好,全力實現更高水平“兩保兩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