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興科學打造秸稈綜合利用綠色產業鏈
秋收秋種大幕已全面拉開,秸稈禁燒和綜合利用工作也進入攻堅期。日前,一場水稻機收減損暨秸稈綜合利用技術現場展示活動在丁蜀鎮蓮花蕩農場舉行,秸稈還田(犁耕深翻)和秸稈離田兩項核心技術的演示成為焦點。現場,打捆機高效運轉,將收割后的秸稈快速壓縮打捆(如圖)。捆扎整齊的秸稈將被運往生物質能源企業、飼料加工廠等處,實現資源化再利用。近年來,我市深入踐行“兩山”理念,科學打造秸稈綜合利用綠色產業鏈,初步形成“農用為主、多元利用、產業增效”的秸稈還田離田利用新格局。
宜興是蘇南地區的農業大市,秸稈資源豐富,可收集稻麥秸稈資源量約30.3萬噸。隨著農村燃料能源結構的改變,秸稈處理成為農業生產中的一大突出問題。為切實做好農作物秸稈禁燒和綜合利用工作,我市堅持疏堵結合,積極探索建立可推廣、可持續的產業發展模式和高效利用機制。尤其是建設“無廢城市”以來,我市根據省《推進新一輪太湖綜合治理行動方案》等文件精神,將秸稈禁燒禁拋和綜合利用作為防治大氣污染、推進環境整治等的重要抓手,科學成立秸稈綜合利用推進工作領導小組,制定出臺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獎補政策,引導各鎮(街道)國企購置秸稈打捆機具。同時,鼓勵社會和民間資金投入秸稈收儲運體系建設,科學規劃、合理布局秸稈收儲點,完善各項設施設備,保障良好運營管理,并以市場需求為引導,培育專業的秸稈經紀人和秸稈打捆隊等第三方社會服務組織,完善秸稈收儲運體系,推動秸稈綜合利用提質增效。
科學的管理和獎補機制,引導全市各級各相關部門圍繞“全量、全程、全域、科學”目標,大力推進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其中,市農業農村部門通過做好種植戶思想動員、推廣成熟還田技術、強化市場拉動等務實有力的措施,在筑牢秸稈“防火墻”的同時,穩步提升全市秸稈綜合利用水平;市生態環境部門組建秸稈禁燒檢查小組,在重要時節對重點路段開展不間斷巡查,督促屬地政府及時制止和撲滅焚燒火點,同時開通征集通道,廣泛征集宜興全域秸稈和垃圾露天焚燒問題線索;市公用環保集團深入參與秸稈綜合利用工作,通過投資建設市級秸稈應急堆場,實施“鎮打包收運+市集中堆儲+企業焚燒發電”的秸稈離田處置國企模式。各鎮也主動實踐,緊盯重點區域、重點地段、重點時段,整合“人防+技防”力量,通過日常巡查、無人機、視頻監控系統等方式,不斷提升禁燒監管系統化、精準化、智能化水平,探索形成一批可持續運行的秸稈綜合利用模式和機制。
在各地各相關部門的共同努力下,一批示范單位和企業圍繞秸稈肥料化、飼料化和原料化等領域,延伸產業鏈、提升價值鏈,“秸稈經濟”在全市各地悄然形成。其中,芳橋街道金蘭村通過建立秸稈收儲加工點,配套打捆機、粉碎機、制肥機等收儲利用設備,將制成的有機肥回用到糧食種植上,實現秸稈全量利用、農村環境改善、稻米品質提升、農民收入增加的“多題一解”;位于楊巷鎮的市新方農業科技有限公司,對鎮域范圍內超1萬畝農田的秸稈進行離田打包,加工成生物質燃料,實現秸稈綜合利用提質增效;江蘇神力生態農業科技有限公司加大科技攻關,創新研發秸稈協同糞(藻)發酵罐處置基料化利用關鍵技術,實現農業廢棄物資源化綜合利用,年綜合處理藍藻、秸稈等有機廢棄物4萬多噸,制成各種育苗基質、營養土1萬多噸。目前,全市擁有秸稈打捆離田主體15家、秸稈處理利用主體14家,秸稈年處理能力5萬噸,產值規模達3億元,實現秸稈離田率達25%以上。
打印本頁
關閉
公安備案號:3202820200050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