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鐵鎮>政府信息公開>工作動態
11月5日18時20分,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央視綜合頻道(CCTV—1)《文脈春秋》欄目播出宜興專題紀錄片,聚焦宜興文化脈絡、特色格局、市井生活,全方位、多維度展現了宜興的韻味和魅力。
一座沉淀千年的古鎮
周鐵鎮地處太湖西岸,承兩千七百年厚重文脈,傍三萬六千頃太湖煙波,先后榮獲中國歷史文化名鎮、全國文明鎮、國家生態鎮、國家衛生鎮、中國風箏之鄉等一批國家級榮譽。
周鐵老街位于周鐵鎮西北隅,大隱于市。相傳老街起始于周朝,到了宋元已經頗為繁榮。與這遠近聞名的銀杏一樣悠長久遠的,還有這書香文脈。走在老街上,濃濃的水鄉古鎮風情撲面而來,橫塘河在此穿街而過。老街上多處舊址,可見當地代代濡染的崇文重教之風,很多文人名士都是在這生活過的。老街的修繕與保護全面細致,重修不拆建,周鐵把歷史留在了生活里。
一只翱翔天際的風箏
周鐵風箏歷史悠久,是太湖流域風箏的發源地、傳承地,被譽為“中國風箏之鄉”。周鐵風箏制作技藝列入第五批江蘇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在古代,辛苦的漁民在萬波碧頃的太湖之中,遙望天邊飛翔的風箏,就知道那兒是家的方向。
風箏制作技藝巧藝百工,傳承千年,周鐵風箏種類繁多。其中,鷂笛鷂燈風箏獨樹一幟、制作精良。鷂笛是用周鐵當地生長的孵雞竹制成,此竹上下粗細和節間距離均稱,取材后陰干一年,經手工精心創制、雕刻而成。一般要系在大型硬板、硬翅、蜈蚣類等穩定性較好的風箏放飛繩子上,哨口迎風,調節到最佳音量時放飛到空中,悅耳動聽,風力越大聲音越響,放得越高,傳得越遠,音響渾厚、和諧,時高時低,2至3公里以外都能聽到。
鷂燈,又稱天燈,是太湖風箏夜間放飛的一大特色。鷂燈用細鐵絲編制的約20公分口徑、30公分高度的鐵絲簍,用尚未完全燒過的硬樹樁頭或燒焦的木頭,放在甕頭里加蓋燜制的木炭。在放飛前鐵簍底部放上部分點燃的木炭,上面加上木屑,放飛天空,會撒落一串串帶尾的焰火,遠遠看去好似滿天繁星。
以風箏為引,承歷史文脈,展古鎮風貌
近年來,周鐵鎮建成了江蘇省太湖風箏基地和太湖風箏博物館,積極挖掘不同風箏技藝。周鐵先后舉辦了26屆太湖國際風箏邀請賽,成功開創出了一條文化興鎮、文旅產業強鎮的特色振興之路。錫宜一體化發展“橋頭堡”正隨著風箏的翱翔飛向更廣闊的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