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供銷合作總社>政府信息公開>工作動態 近年來,宜興市供銷合作社積極順應現代農業發展需求,勇于突破傳統服務模式的局限,積極探索實踐“社基強固、社企合作、社村共建、社郵協同”四大創新模式,通過系統性整合資源、實現優勢互補與功能疊加,持續推動農業產業鏈的延鏈、強鏈與補鏈,系統構建現代農業服務體系,全面賦能農業高質量發展,為培育農業新質生產力、推進鄉村全面振興注入強勁動能。
一、“社基強固”筑樞紐,打造為農服務新平臺。充分發揮獨特組織優勢,主動對接和引入企業在先進技術研發、雄厚資金實力、廣闊市場渠道等方面的專業化資源,共同致力于打造集多項服務功能于一體的鎮級區域性現代農業綜合服務中心,有力推動了農業服務從傳統、分散向“專業化、市場化、數字化”的高層次轉型。截至目前,全市已成功建成并運營12家鎮級現代農業綜合服務中心。以參股的江蘇耕耘農機專業合作聯社為例,在和橋鎮打造的現代農業綜合服務中心,完善了農機調度、技術指導、農資供應等基礎性服務功能,并建設了標準化育秧中心,今年“三夏”農忙期間,該中心高效調配資源,完成了7000畝大田育插秧服務,并為超5000畝小麥提供烘干服務,切實解決了農戶“曬糧難”問題。
二、“社企合作”組聯盟,構建產業協同新生態。在夯實內功的同時,以開放姿態主動跨界,精準對接并有效鏈接各類外部優質企業資源,著力構建資源共享、風險共擔、互利共贏的現代農業服務生態體系。今年3月,牽頭組織“四方產業聯盟共建”,即:聯合富源農藥公司和金穗種業公司(農資服務方)、中川米業(加工銷售方)、金融機構(資金支持方)及種田大戶(生產方)。這一創新模式通過建立清晰、穩固的利益聯結機制,實現了產前低成本融資支持、產中優質優價農資與精準技術服務直達、產后高于市場價的訂單保障性收購的全流程無縫對接,從而系統性地破解了長期制約農業提質增效的“融資難”“賣糧難”“技術推廣難”等核心痛點,標志著“社企合作”從簡單的項目協作邁向深度的機制融合。
三、“社村共建”延觸角,激活村級發展新活力。以“社村共建”為抓手,推動服務網絡向村級延伸,整合系統資源與村級組織優勢,著力打通為農服務“最后一公里”,為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促進農民增收致富開辟新路徑。通過“注資共建”模式,幫助屺亭街道虞山村建成日烘干能力達170噸的糧食烘干中心,并提供2000余畝插秧托管服務,推動農戶從“會種田”向“慧種田”轉變,目前正在加快建設糧食加工中心,預計每年可為村集體穩定增收近40萬元。在芳橋街道金蘭村,社村雙方共建的街道級服務中心圍繞糧食生產全周期提供“一條龍”服務,年完成2800多畝全程機械化服務與6600多畝烘干服務,推動村民人均年收入達4.98萬元,成功打造了“供銷社搭平臺、村集體增收益、農戶得實惠”的三方共贏樣板。
四、“社郵協同”暢流通,拓展農產品增值新路徑。深化與市郵政局、郵政公司三方戰略協作,堅持聯農帶農助農,積極探索開展數字賦能、資金資產、流通體系、產銷對接等方面的持續性合作發展機制,推進茶葉、大米、宜興百合等名特優農產品互惠互利合作。今年5月,雙方簽署戰略合作協議,重點在推廣“交郵快供”、建設冷鏈設施、實施數字賦能、搭建產銷對接平臺等8大領域深化合作。以重點幫扶的宜興中川米業為例,通過“社郵合作”機制,其優質大米成功入駐郵政線上商城、線下網點及“農產品上行”專屬渠道,將銷售范圍擴展至全國,銷路的拓寬帶動了企業生產規模的擴大,也為本地種糧農戶提供了更穩定的銷售渠道和更高的收購價格,形成了“農戶增收、產業升級”的良性循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