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衛生健康委員會>政府信息公開>工作動態 救護車就近調度、快速抵達,院前院內聯動協作、高效處置,跨院協同攻關、破解重癥難題……如今,我市應急醫療體系正展現出全域覆蓋、高效協同的效能,一幅“急救快、銜接順、救治精”的民生圖景在陶都大地鋪展開來。
為構建城鄉一體、高效協同的應急醫療體系,近年來,我市以急救站點建設為支撐,推動急救網絡全域覆蓋。日前,家住萬石鎮西園一村的張女士因突發眩暈癥撥打120,短短4分鐘救護車便抵達現場。在經過專業及時的救治后,張女士順利脫離危險。這場快速救援,正是宜興應急醫療網絡升級的生動縮影。今年以來,我市系統推進急救站點科學布局與能力提升,自5月起,全市新增9個急救站點,市丁蜀鎮衛生院急救點率先“上線”,市新莊街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市新街街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及市太華鎮衛生院、市萬石鎮衛生院等急救點陸續啟用,讓鄉鎮居民在家門口就能享受到快速急救服務。與此同時,市急救中心還在市腫瘤醫院、市屺亭街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增設2個直屬站,進一步夯實急救力量。截至目前,全市運行急救站點達23個,實現18個鎮(街道)全覆蓋,平均服務半徑縮短至4.6公里以內;今年8月,全市急救平均反應時間為12分16秒,較去年同期縮短45秒,“就近救治、快速響應”的目標逐步落地,為急危重癥患者贏得了黃金搶救時間。
從單兵急救的精準響應到群體救援的高效協同,我市持續優化應急醫療銜接流程,提升急危患者救治效能。去年8月,市急救中心接到市民報警稱,宜興八佰伴購物中心內,一位老人突然昏迷倒地,面色發青。調度員迅速調派最近的救護車趕往現場。急救人員抵達后,立即實施高質量心肺復蘇,并連接心電監護儀實時監測。在緊急搶救的同時,他們通知市人民醫院做好接診準備,并將患者的生命體征數據實時傳輸至醫院。接到信息后,市人民醫院重癥醫學科迅速響應,結合實時數據快速研判病情,并緊急協調心內科介入手術室啟動急診手術準備。當救護車抵達醫院,一場“生命接力”迅速展開——老人被直接送入介入手術室,全程由ECMO團隊保駕護航,確保了手術期間的生命體征穩定。這場無縫銜接的救援,為老人的成功救治贏得了寶貴時間。類似院前院內高效聯動協作模式,已成為我市應急醫療工作開展的常態。今年10月4日晚,17名游客在宜游玩時被馬蜂蜇傷。接到報警后,市急救中心急救人員迅速抵達現場救援,將7名傷勢較重患者優先轉運,途中持續監測生命體征,并同步聯系市中醫醫院急診科明確患者癥狀及預計到院時間。面對突如其來的群體性傷情,市中醫醫院迅速啟動應急響應機制,開通急救綠色通道,從全院各臨床科室緊急調配22名醫護人員投入搶救工作。隨著17名患者陸續抵達醫院,市中醫醫院快速為患者進行分診、評估病情、建立靜脈通路、開展抗過敏治療、處理傷口,經過近兩個小時的緊急“戰斗”,所有患者均得到及時、規范的醫療處置。
以黨建為紐帶打破機構壁壘,我市將先進醫療技術與跨院協作深度融合,推動應急醫療在重癥救治領域實現突破。去年5月,市急救中心接到報警稱,環科園某小區居民在扔垃圾途中突發心跳呼吸停止,情況危急。急救人員5分鐘內抵達現場,立即開展高質量心肺復蘇。考慮到患者病情復雜,無法轉移或搬動,市急救中心立即通過聯動機制,緊急呼叫市人民醫院重癥醫學科團隊前來支援。經過綜合評估,團隊當即決定啟動院外ECMO救治。15分鐘后,市人民醫院重癥醫學科團隊攜設備趕到,迅速在綠化帶里鋪好急救墊,用手電筒和手機燈光搭建臨時“手術燈”。市急救中心急救人員持續胸外按壓,市人民醫院麻醉醫生進行氣管插管、重癥醫學科團隊快速建立ECMO通路……12名醫護人員通力協作。隨著體外循環建立,患者狀態趨于平穩并被轉運至市人民醫院。整個搶救、轉院過程,僅用了1.5小時。此次高難度院外ECMO救治的成功開展并非偶然。去年3月,市急救中心黨支部與市人民醫院重癥醫學科、急診科黨支部簽訂黨建共建協議,通過聯合培訓、模擬演練院外成人體外心肺復蘇等方式,提升重癥患者院外救治能力。截至目前,已成功實施院外ECMO救治3例,不僅填補了我市ECMO設備下危重患者轉運的技術空白,更將急危重癥救治陣地前移。
從打通“最后一公里”的急救站點建設,到分秒必爭的院前院內無縫銜接,再到黨建引領下的技術突破與多學科協作,我市應急醫療體系正以全方位的扎實舉措,織就一張覆蓋城鄉、響應迅速、救治精準的“生命安全網”,讓“急有所救、危有所護”的民生承諾變得可感可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