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車位“轉”起來,讓城市“動”起來!
近年來,宜興城管以“小改造大擴容”、“微調整大循環”、“小切口大提升”為路徑,在存量空間中挖掘潛力、在精細治理中優化循環、在剛性管理中融入柔性服務,用一系列“小而美”、“微而精”的務實舉措,巧妙破解停車難題,暢通了城市“毛細血管”,切實提升了市民的出行體驗。
一、小改造大擴容
聚焦熱點區域“停車難”問題,緊密結合城市更新與老舊小區改造,以精細化理念系統挖掘各類潛在停車資源。一方面,通過精準規劃、分散布局的方式,有效利用閑置地塊、邊角地塊及橋下“微空間”增建泊位。另一方面,穩步推動機關、企事業單位內部停車資源有序開放,逐步實現夜間、周末及節假日等時段面向市民提供臨時停車服務,多措并舉提升停車供給能力。截至目前,城區已累計新增停車泊位超過2000個,公共空間利用效率與市民生活便利度得到有效提升。
王婆橋橋下空間的改造正是這一實踐中的生動案例。作為曾經被遺忘的角落,經城東中隊開展集中整治,徹底清理了往日堆放的雜物與集裝箱;宜城街道針對低洼積水區域開挖溝渠以完善排水,并補種適應性綠植以恢復生態活力。最終,這片區域通過精心的功能設計與升級改造,成功蛻變為一處環境整潔、布局有序的便民停車場,新增了50余個停車位,有效緩解了周邊居民的停車壓力,實現了城市閑置空間的高效利用與品質提升。
窯湖小鎮、黃龍山地質公園、蜀山古南街、人民醫院等重點區域,則采取“立體開發+路權優化+資源整合”的組合策略,建設集約化立體停車樓或合理化分配道路資源,以“增量”硬措施提升供給能力;統籌區域周邊既有停車位,以“軟服務”引導車輛高效流轉。如整合陶二廠、古南街周邊停車資源,制作區域停車示意圖,進一步緩解了景區停車壓力。截至目前,鄉鎮區域已新增停車泊位超6000個(景區景點周邊超3000個),有效滿足了集中性、高峰式的停車需求。
二、微調整大循環
深入推進停車場(點)標準化與智慧化建設,對停車場內標識標牌、環境衛生、出入口設置及智慧停車應用等情況系統開展排查整改,累計出新機動車停車位 1.8萬余米,設置或更換擋車桿 220余個、警示樁近500個。同步推進標識標牌“藍綠分區”管理,重點部位阻隔設施優化等工作,從源頭遏制隨意停車、占用盲道等不文明行為。
與此同時,圍繞“先離場后付費”服務的全面推行,在關鍵節點區域布設停車誘導系統、借助“無感支付”提升離場效率、利用“實時信息”優化尋泊體驗、精細調整停車場出入口引導“車流”等措施,努力實現從尋位到離場的智慧化、有序化的靜態交通體系。
比如,位于八佰伴商圈的天禧步行街東區停車場,通過實施出入口改造工程,將原有混合通道優化為“進出分離、單向循環”的動線體系,使車流動線由“交織沖突”調整為“高效循環”。改造后,車輛通行效率大幅提升,顯著提高了高峰時段的通行效率。
三、小切口大提升
進一步加強停車秩序綜合管理,加大常態化治理力度,提高違停車輛的實時發現、分類反饋、聯合處置效率。試點在八佰伴、萬達等商業商圈,推行違停治理多元共治模式,通過整合城管、交警、停車收費員、環衛保潔員、市容三包員、社區工作人員等資源,組建“違停隨手拍”工作群,形成城管隊員動態巡查,停車收費員、環衛保潔員及市容三包員即時告知,公安交警聯動執法,社區人員配合監督的工作機制,形成問題發現、反饋、處置、監督的閉環管理,提升重點商圈靜態交通秩序管理水平。
同時,大力推行分類工作法,對重點路段周邊來宜游客及外地車輛,城管隊員開展法治宣講,張貼提醒單;對確有臨時停車需求的居民、店主,宣傳停車收費優惠政策,疏導至周邊停車場停放;對堵塞消防通道、嚴重影響道路通行、存在道路交通安全隱患等情況的,一律實施拖移處理。今年以來,已拖離僵尸車127輛,拖離違停車2600余輛,有力釋放了被擠占的城市空間,實現公共秩序的回歸與安全能級的升級。
下階段,市城管局將持續聚焦市民關切的停車問題,在停車收費上會同發改部門精準施策,細化區域劃分、推行“一路一策”、制定個性化惠民政策等多措并舉,把惠民政策落到實處,真正讓市民和游客都能安心停、輕松行。
打印本頁
關閉
公安備案號:3202820200050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