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衛設施布局優化 | “增”便民之需,“減”環境之擾
近日,不少細心的市民朋友們發現,城市的街頭正悄然發生一些變化:人流穿梭的公交站臺,多了美觀實用的果殼箱。今天,讓我們一起來探索這些“新面孔”背后的故事。
為持續提升城市精細化管理水平,市城管局聚焦市民群眾關切的身邊小事,以環衛設施布局優化為切入點,巧做“加減法”,通過在公交站臺“精準增設”新型分類果殼箱,在主干道沿線“科學減撤”路邊垃圾桶,一手抓便民服務提升,一手抓市容環境凈化,著力破解公共區域垃圾治理難題。
一、“增”在所需,讓便民服務更精準
公交站臺是城市形象的窗口,也是市民出行的重要節點。8月以來,470多個新型果殼箱在全市17個鄉鎮公交站臺陸續“上崗”,果殼箱采用可回收物、其他垃圾的“兩分類”設計,并設有便民滅煙口,精準匹配特定場景、特定人群的垃圾投放需求。
垃圾有處可去,隨地丟棄的現象自然減少,減輕了環衛作業的重復清掃壓力;堅固耐用、防雨阻燃的材質,易于清潔維護,降低了日常保潔難度。在此基礎上,定期對果殼箱進行清理、擦洗和全面消殺,確保箱體及周邊環境整潔衛生,有效預防異味和蚊蟲滋生,維持良好的市容面貌。
二、“減”其所擾,讓城市風貌更清爽
另一方面,曾經遍布街邊的垃圾桶正逐步“隱退”。通過科學撤并、優化布局,全市17個鄉鎮的主干道、國省干道及縣道沿線,今年以來共撤除垃圾桶1253個。垃圾桶被規范撤離至道路邊線10米以外,還通過箱體覆蓋、綠化遮擋等方式實現視覺凈化。
以“精準布點”代替“數量堆疊”,從源頭減少垃圾滿溢、異味散發等可能發生的“次生污染”,不僅使街道視覺空間更加清爽開闊,也推動了垃圾收集模式從“分散污染”向“集中高效”的轉變,有效減少了收運過程中的撒漏與滯留,提升清潔效率。
隨著路邊垃圾桶的減少,市民逐漸習慣將垃圾帶至家中或定點分類投放處,潛移默化中踐行垃圾分類理念,引導市民從追求個人“方便”,逐漸轉向履行環保“責任”,生動體現了“共建共治共享”的城市治理理念。
三、試點先行,看楊巷如何“破題”
路邊垃圾桶減少了,垃圾該往哪里去?分類如何落到實處?楊巷鎮新芳工業區試點推行的生活垃圾分類收集亭提供了有益探索。圍繞“引導社會各界自覺參與”這一目標,楊巷中隊通過入企宣講、張貼分類指南、發放宣傳手冊等多種形式,廣泛開展宣傳動員工作。
試點投用的分類亭標識清晰、布局合理,并配有圖文并茂的宣傳展板,方便群眾準確分類投放。同時,安排專人負責日常巡檢、垃圾清運和設施維護,實現“分類投放—分類收集—分類運輸”的閉環管理,不僅提升了垃圾資源化利用水平,也為全市推廣垃圾分類積累了寶貴經驗。
“增”與“減”的背后,是城市管理從粗放到精細、從單向管理到多元共治的轉變。市城管局將持續以市民需求為導向,不斷優化環衛設施布局,用更多“看得見、摸得著”的變化,讓潔凈成為城市最舒心的底色,讓每一位市民在行走間感受城市的溫度與質感。
打印本頁
關閉
公安備案號:3202820200050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