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9日晚,宜興保利大劇院內,婉轉的“簧調”唱腔裹著無錫吳語的軟糯尾音,清晰落在耳邊;二胡、三弦的伴奏聲不張揚,琴弓摩擦琴弦的細微質感,與演員的念白、肢體動作聲交織,像在耳邊講江南故事。江蘇藝術基金2025年度資助項目——新編錫劇《周處除三害》在此首演。
當“文周處”的澄明與“武周處”的凌厲在舞臺上同框對話,這一源自宜興的千年經典IP,在錫劇的婉轉旋律中完成了傳統與現代的深情相擁。錫劇《周處除三害》由宜興市錫劇藝術傳承發展中心出品。“這部新編錫劇以傳統民間故事為藍本,融入當代劇場表達。既守護文化根脈,又賦予其時代生命力。排戲階段,排練廳的日程表上密密麻麻標注著分場排練、樂隊合練、連排彩排的時間,主創團隊以‘白加黑’模式精雕細琢。”宜興市錫劇藝術傳承發展中心團長鄭挺說。不同于傳統敘事,該劇以“請、虎、蛟、照、除”五幕結構鋪展劇情,貫穿“見天地→見眾生→見自己”的成長脈絡,讓周處的蛻變之路更具層次。舞臺上,陳慶飾演的“文周處”身著杏色底、金色火焰紋戲服,盡顯內心的秩序本真;徐勇飾演的“武周處”則以黑底紅紋配夸張黑紗,勾勒出暴戾與迷失的氣場。二者時而對峙、時而共鳴的獨特呈現,將周處“祛心魔”的掙扎具象化,精準戳中觀眾內心。
對宜興而言,周處的故事早已融入城市肌理。“宜興之名就與周處家族淵源深厚。”正如宜興歷史專家、原宜興市檔案局副局長宗偉方所言,周處之子周玘因平叛功績獲封“義興郡”,宋代避帝諱后才改稱“宜興”。此外,南京博物院的鎮館之寶之一——西晉青釉神獸尊與周處有著密切的關系,青瓷神獸尊于1976年出土于宜興周處家族墓,墓主人是周處的父親周魴,這件神獸尊是周處為父親定制的陪葬品,被國家文物局列入第三批禁止出國(境)展覽文物。
首演尾聲,“文周處”與“武周處”攜手謝幕,燈光下的戲服暈染紋路仿佛千年時光的流轉。“原來錫劇這么潮,周處的成長比電影里更動人。”散場時,一位年輕觀眾感慨道。據出品方介紹,新編錫劇《周處除三害》關注年輕人關心的話題和價值觀,如愛情、夢想、個人成長等,將其與戲劇主題相結合,使年輕觀眾產生共鳴。此外,出品方利用社交媒體、視頻平臺等年輕人常用的渠道進行宣傳推廣,如拍攝精彩片段、制作短視頻等,吸引年輕觀眾的關注。從首演現場觀眾面貌看,年輕人不在少數。據悉,除了劇院演出,出品方還將送戲進高校、社區,甚至開啟線上直播,讓更多年輕人感受錫劇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