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興生態環境局>政府信息公開>工作動態 多年來,宜興始終秉持“生態立市”理念,大力推進“一圈一帶一區”水生態建設,持續推進龍池山“生態島”建設,宜興生物多樣性呈現“全面增長、多點突破”的態勢,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美麗家園的風貌凸顯,城市高質量發展的生態動能更加澎湃。宜興全域第二輪生物多樣性本底調查結果顯示,共記錄到2281種物種,較首輪增長383種,增幅達20.2%,尤其是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植物64種,中國生物多樣性紅色名錄瀕危物種83種,較首輪分別增加27種和38種,4個物種被認定為江蘇省兩棲爬行動物和蝴蝶新紀錄。
一、技術創新,調查更全面
這場調查不僅有“腳踩泥土”的堅守,更有“科技賦能”的創新。調查團隊采用網格化布樣與標準化調查流程,將傳統方法和新興技術相結合,綜合運用遙感解譯、樣線(點/方)法、AI聲紋監測、紅外相機監測、環境DNA監測等調查手段,對山地森林、水域濕地、河流湖泊、農田等生態系統開展了全域生物多樣性本底調查。人工智能、大數據、物聯網、環境DNA宏條形碼等先進技術的注入,為調查裝上了“千里眼”“順風耳”和“智慧大腦”,突破了傳統調查的局限,煥發出“實時感知、精準捕捉、廣泛覆蓋”的全新活力。
二、立體保護,環境更宜居
宜興始終錨定“一圈一帶一區”水生態建設目標,開展沿太湖水生態濕地群、“三氿”濕地修復、生態緩沖濕地等工程,系統推進濕地保護與修復,為水鳥營造出宜居的家園。2024年越冬季,在竺山湖、陽羨湖、徐家大塘、滆湖、橫山水庫等水域濕地,青頭潛鴨、東方白鸛等珍稀水鳥的身影頻頻出現,尤其白琵鷺選擇留在宜興度夏,未隨大部隊遷徙;“水中精靈”中華青鳉的出現,說明水生態環境質量改善成效明顯。宜興持續推進生態島試驗區建設、廢棄礦山修復治理、森林公園生態改造等工程措施,以及森林生態保護補償機制完善等保障措施,森林生態恢復成效良好。通過調查,新發現7種老鷹與4種貓頭鷹,尤其是猛禽帶來的“種群信號”,遷徙期的鳳頭蜂鷹會成群過境,曾在橫崗岕觀測到21只的壯觀場面;貓頭鷹的記錄累計超過兩百次。
三、物種更新,家底更厚實
經過持續一年的生態“大搜尋”,總物種數達2281種,其中,陸生維管束植物843種、陸生脊椎動物273種、陸生昆蟲439種、水生生物726種。對比首輪調查的1898種物種,本輪增加383種,增幅達20.2%;四大類群實現“全員增收”,以陸生脊椎動物和水生生物尤為顯著,增加超40%。尤其是武夷湍蛙、絞花林蛇、僧袈眉眼蝶、報喜斑粉蝶4個物種,經比對江蘇省生態環境廳“8842名錄”與江蘇省林業局《江蘇省陸棲脊椎動物名錄》,被認定為江蘇省兩棲爬行動物和蝴蝶新記錄。
宜興將持續加強生物多樣性保護,加快構建更加完善的自然保護地體系,持續推進就地和遷地保護體系建設,確保 野生動植物種群持續穩定向好,人與自然更加和諧共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