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民政局>政府信息公開>工作動態 上午八點半,丁蜀鎮蠡墅社區黨群服務中心一樓的“鄰里縫紉鋪”準時響起縫紉機運行的“噠噠”聲。40多歲的史心(化名)坐在機器前,手指穩穩推著一件褪色外套,細密的針腳迅速修復了磨損的袖口。這處由社區精心搭建的“鄰里縫紉鋪”,不僅幫助她緩解了生活困難,更成為基層推行“物質+服務”多維社會救助的生動縮影。
史心今年43歲,從事裁縫工作已有二十余年。此前,她靠在社區經營一家小裁縫店,以微薄收入支撐年邁母親和上初中女兒的生活。近年來,隨著居民縫補需求減少,她的生意日益艱難,甚至連每月幾百元的租金都難以承擔,家庭陷入困境。
社區黨總支書記湯雪姣在走訪中了解到史心的實際困難后,并沒有簡單給予臨時救濟,而是系統評估其手藝特長以及社區居民尤其是老年人、困難群體對平價縫補服務的真實需求。借助社區黨群服務中心遷址的契機,社區特意在一樓辟出空間,免費開設“鄰里縫紉鋪”,既解決了史心的生計問題,也精準回應了轄區居民“小修小補”的現實需要。這一做法,正是市民政局推行“宜路眾扶”社會救助品牌、構建“物質+服務”綜合救助模式的基層實踐。
“小史,幫我看看這樣子還能補不?”80歲的獨居老人王奶奶抱著幾件磨損的衣褲來到鋪子。史心接過衣物,熟練地進行縫補。一個多小時后,原本破洞的衣褲變得整齊服帖。王奶奶掏出錢包執意要付錢,卻被史心婉拒:“社區免了我的租金,這些小事不該收錢。”如今,在“鄰里縫紉鋪”,普通縫補服務收費均低于市場價,并對轄區困難家庭、80歲以上老人或獨居老人實行免費。史心還主動拓展服務內容,為行動不便的老人更換魔術貼扣子,為坐輪椅的居民加固褲腿耐磨層,利用碎布制作坐墊免費贈送鄰里。“以前總愁租金和客源,現在有社區支持,我能安心做手藝,也幫到了更多人”,史心的話語中充滿踏實與感激。
更重要的是,史心實現了從“受助者”到“助人者”的身份轉變。今年五月,她主動加入社區志愿服務隊,每月抽出一天時間為特殊困難群體提供志愿服務。社區也順勢將志愿服務站引入該空間,使這里從單一的縫補點拓展為集便民服務、志愿登記、鄰里交流為一體的綜合服務角。在史心的帶動下,越來越多居民如杭老伯等加入志愿隊伍,參與物資送達、關愛探訪等社區服務,形成了社區救助與居民互助之間的良性循環。
蠡墅社區通過“鄰里縫紉鋪”這類小微載體,既落實了對困難群體的物質保障,也嵌入專業化、人情化的服務支持,使社會救助更加精準、溫暖、可持續。居民們紛紛反饋:“衣服破了找史心,家里有事喊鄰居,社區越來越有家的感覺。”這一轉變背后,是政策資源、社會力量與居民參與共同作用的結果,也是“物質+服務”多維救助理念在基層的真實寫照。
縫紉機的“噠噠”聲從未停歇,史心手邊待修補的衣物堆疊整齊,桌上還備著給老人的便民針線包——這些細微之處,恰是民生溫度最真實的注腳。今年以來,蠡墅社區圍繞困難群體已經開展了愛心就業崗、電路電線安全排查、健康義診等多項救助服務。社區實踐表明,有效的救助遠不止于物質支持,更包括機會的給予、能力的激活和社區網絡的再造,它讓救助有溫度、讓公益可持續,真正實現了政策落地和鄰里互助的雙向滋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