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特困家庭深度救助政策再加碼
| 索引號 | 014046317/2025-03779 | 生成日期 | 2025-07-15 | 公開日期 | 2025-07-15 |
| 文件編號 | 公開時限 | 長期公開 | |||
| 發布機構 | 宜興市人民政府網站 | 公開形式 | 網站 | ||
| 公開方式 | 主動公開 | 公開范圍 | 面向社會 | ||
| 效力狀況 | 有效 | 公開程序 | 部門編制,經辦公室審核后公開 | ||
| 主題(一) | 民政、扶貧、救災 | 主題(二) | 社會救助 | 體裁 | 其他 |
| 關鍵詞 | 社會保障,救濟,文件 | 分類詞 | 民政,文秘工作 | ||
| 文件下載 | |||||
| 內容概況 | 日前,作為2025年度全市低收入人口動態監測和精準幫扶“3610”行動中的一項新政策,《宜興市2025年度特困家庭深度救助工作方案(試行)》(以下簡稱新《方案》)正式實施。 | ||||
日前,作為2025年度全市低收入人口動態監測和精準幫扶“3610”行動中的一項新政策,《宜興市2025年度特困家庭深度救助工作方案(試行)》(以下簡稱新《方案》)正式實施。這是深度救助政策自2017年推出后的第5次調整優化,標志著我市社會救助體系在精準化、人性化道路上持續進階,為困難群眾編織了更嚴密的保障網。
特困家庭深度救助,是幫助我市存在因病致貧、返貧風險的特殊困難家庭及時解決基本生活困難的重要舉措。“高額醫療費用是不少家庭的‘攔路虎’,即便有基本醫保和商業保險,仍有家庭面臨政策覆蓋外的壓力。”市民政局相關負責人介紹,2021年以來,我市已為576戶困難家庭發放救助金約830萬元。新《方案》緊扣省政府分層分類的社會救助體系建設要求,聚焦本地戶籍居民實際困難,從對象認定、救助標準等方面精準升級,既填補了現有保障政策的空白,更通過動態調整增強家庭抗風險能力,讓民生兜底更具針對性。
精準劃分救助對象是此次調整的重要基礎。根據家庭收入與抗風險能力,結合相關認定標準,新《方案》將救助對象明確分為三類,一類為特困供養人員、低保戶、困境兒童等城鄉特困家庭;二類為家庭人均月收入不高于本地低保標準1.5倍的低保邊緣家庭;三類為家庭人均年收入低于上年度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且剛性支出占比超60%的剛性支出困難家庭。用經濟數據細化幫扶標準,避免了救助資源的浪費與錯配。
救助標準的加碼讓政策暖意直達民心。新《方案》取消了免賠額,讓低收入家庭不再因“門檻費”望而卻步;同步降低起評線、提高救助比例,直接提升了實際救助金額。具體來說,一類對象個人支付醫療費用起評線從2000元降至1000元,按個人負擔部分的90%救助;二類對象起評線從5000元降至3000元,按70%救助;三類對象起評線從30000元降至25000元,按55%救助。此外,一類對象中的低保和特困供養人員,住院護理補助從每天100元提高至120元(申請救助時需提供醫院或承接醫院護理服務相關公司開具的正規票據,護理費用不到120元/天的,按實際金額進行補助),減輕了長期照護的經濟壓力。
認定條件的優化讓便民服務更接地氣。新《方案》不僅與省、無錫市救助政策無縫銜接,更放寬了治療地點限制,在無錫區域內的公立醫院治療均可申請,異地就醫經無錫公立醫院轉院后也能認定,打破了地域壁壘,同時取消了外地報銷門檻。例如,一類人員、市民王先生患病需要去外地就醫,扣除相關保險以后仍產生了10萬元治療費用。按照以往政策,他需要先扣除2000元免賠額,剩余的9.8萬元中,本地就醫的,可以報銷90%,不過,由于王先生是異地就醫,其報銷比例僅為50%,也就是說,王先生實際可報銷費用為4.41萬元;按照新《方案》,取消免賠額后,王先生可以享受10萬元治療費用的90%全額報銷,即報銷9萬元,救助金額相比方案調整前增加了4.59萬元。
市民政局相關負責人表示,今年我市計劃投入300萬元用于深度救助,從分類細化對象讓幫扶更精準,到提標擴面讓實惠更直接,再到放寬認定讓服務更貼心,希望通過這些舉措,筑牢民生保障“安全網”,讓困難家庭感受到社會關懷。
打印本頁
關閉
公安備案號:3202820200050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