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發布年度地質災害防治方案
日前,《宜興市2025年度地質災害防治方案》(以下簡稱《方案》)發布,全面分析我市地質災害隱患現狀,科學預測地質災害趨勢,明確重點防范區域和時段,制定詳細的防治措施等,確保最大限度減少人民群眾生命財產損失。
我市地質災害多發于低山丘陵區、采空區及地下水開采嚴重區域,類型以滑坡、崩塌、地面塌陷等突發性地質災害為主,緩變型地面沉降為副。《方案》確立了全市共有地質災害隱患點13處,主要分布于丁蜀鎮、張渚鎮、湖?鎮、太華鎮、楊巷鎮、芳橋街道和宜興林場,不規范的切坡建設、連續強降雨、過度抽取地下水等因素,是近年我市地質災害的主要誘因。我市地質災害防治區劃分為重點防治區和一般防治區。其中,重點防治區有2個,分別為南部低山地質災害防治區和新建地質災害重點防治區;一般防治區有5個,分別位于南部低山、周鐵東北山區、楊巷金峰山、屺亭街道屺山和北部平原。預計2025年我市地質災害總體趨勢與常年相比基本持平,災害類型以滑坡、崩塌為主。主汛期,非汛期強降雨、低溫雨雪等極端天氣期間,地質災害易發區內的工程建設活動全建設周期是地質災害的重要防范期;地質災害隱患點和精細調查風險點位,切坡建設區域、農村切坡建房點,存在地質災害風險的交通干線沿線、景區危巖、水利設施及重大基礎設施區域等是地質災害重點防范對象。
根據《方案》要求,市自然資源規劃、氣象、應急、住建、交通運輸、水利等部門和相關板塊要切實做好年度地質災害“三查”工作,在我市前期開展的地質災害風險隱患排查的基礎上,聚焦重點防范對象,緊盯重點防范時段,組織專業力量做好汛中巡查和汛后復查,并加強排查巡查成果的共享和精細調查成果應用。與此同時,通過將隱患點納入群測群防體系、推進地質災害自動化監測系統建設與應用、提升地質災害氣象風險預警預報精準度和實效性等措施,進一步強化地質災害監測預警。此外,各地要加大治理力度,把地質災害綜合治理和生態保護修復、鄉村振興、城市更新、重大工程建設等工作緊密結合起來,因地制宜采取工程治理措施消除隱患威脅,同時切實加強風險源頭監管、培訓演練和宣傳教育工作。
打印本頁
關閉
公安備案號:3202820200050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