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
聽眾朋友們,大家好!歡迎收聽本期《政風行風熱線》。今天,我們邀請到宜興生態環境局的嘉賓們做客直播間,圍繞大家關心的生態環境熱點問題展開交流。過去一年,宜興在空氣質量、太湖治理等方面交出了亮眼“成績單”,背后有哪些攻堅故事?面對新挑戰又有哪些創新舉措?接下來,讓我們一起對話嘉賓,共探“美麗宜興”建設的實踐與思考。
首先來向大家介紹一下今天應邀來到直播室的嘉賓,他們是宜興生態環境局副局長周志安,宜興生態環境局副局長徐黎輝,宜興生態環境局黨組成員孫列鋒,歡迎各位領導作客直播室。
周局:
主持人好!各位聽眾朋友,大家好!今天,我們有幸來到《政風行風熱線》與廣大聽眾溝通,非常愿意接受社會各界的咨詢和反映。
主持人:
聽眾朋友,如果大家有什么看法和意見、建議都歡迎參加到我們的訪談中來,發表你的觀點,也可以提出你所關心的問題。熱線號碼是87988909,期待您的參與。
主持人:
2024年,宜興生態環境局深入貫徹新發展理念,堅定逐綠攻堅,堅毅向綠前行,以高品質生態環境支撐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具體體現在哪些方面能介紹一下嗎?
周局:
2024年,在市委市政府的堅強領導下,在各級各部門的共同努力下,宜興生態環境保護工作總體做到“四個實現”:一是實現太湖連續17年安全度夏;二是實現滆湖宜興水域水質有監測記錄以來首次達Ⅳ類;三是實現9條入湖河道水質連續4年全部達Ⅲ類、4條首次達Ⅱ類;四是實現空氣優良天數比例和PM2.5平均濃度改善再創有監測記錄以來最好成績。
主持人:
首先聚焦大家最關注的“藍天”。2024年宜興空氣質量實現“雙達標”“雙改善”,一起來聽聽具體數據和成效。2025年,藍天保衛戰又有哪些新目標?如何通過科技賦能和協同治理,讓宜興的天更藍、空氣更清新?我們請嘉賓介紹具體規劃。
孫黨組:
2024年,我市PM2.5年均濃度為26.0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7.8%),優良天數比率為86.1%(同比上升3.9個百分點),兩項指標均達到省、無錫下達的考核目標,我市環境空氣質量成功取得“雙達標”、“雙改善”,兩項指標均創有監測數據以來最好成績,PM2.5、優良天數比率在全省54個區縣中絕對值分別排名第4、第10位,全年未發生重污染天氣,人民群眾藍天幸福感明顯增強。
2025年,我局將進一步加大工作力度,聚焦重點因子、重點時段,抓好顆粒物和臭氧“雙控雙減”,立足大氣深度、精準管控,著力加強夏季、秋冬季大氣污染防控。在具體工作過程中,充分運用激光雷達、顆粒物和光化學組分站、微型網格化空氣站等新的技術力量,積極抓好部門和板塊聯動,持續帶動大氣環境監管水平整體提升。爭取通過一整年苦干、實干、巧干,確保達到環境空氣逐年改善的目標,讓人民群眾享受到更加優質的空氣質量和人居環境,助力宜興高質量發展。
主持人:
空氣質量改善有目共睹,太湖治理同樣是宜興的重點工作。“十四五”以來,我市圍繞太湖實施了新一輪治太工作,太湖水質也持續改善,“十四五”收官之年,太湖治理面臨哪些新挑戰?今年又有哪些針對性的攻堅計劃?我們接著深入探討。
孫黨組:
“十四五”以來,在市委、市政府的堅強領導下,全市上下進一步提高政治站位,扎實推進新一輪太湖綜合治理,太湖水質取得新突破,2024年太湖全湖水質提前6年達到Ⅲ類,首次全年達到國家良好湖泊標準。但2025年,太湖治理依然任重道遠,挑戰和風險仍然交織疊加,防控艱巨、保Ⅲ艱難。一方面,水質提升壓力越來越大。今年,全省將全力確保太湖水質穩定在Ⅲ類,如出現水質波動或不可控因素,屆時所有壓力將集中在西部區。另一方面,藻情防控風險越來越大。2024年太湖藻情發生遲、次數多、結束晚,12月份藍藻集聚依然嚴峻,可以預見,今年太湖藻情會呈現早發、頻發且面積增大的趨勢,勢必給我們太湖藻情的防控帶來巨大壓力。
下一步,我們將堅定不移推進新一輪太湖治理,確保太湖水質保持向好趨勢。一抓應急防控。在宜興與蘇州、湖州交界水域科學設置30公里導流圍隔,有效擋住外部藍藻,防止近岸集聚;在蘭山咀和竺山湖區域增設3座深井控藻平臺,及時將藍藻歸攏收集處理;對符瀆港、茭瀆港、八房港分離站實施再擴能;增設曝氣船、水生植物打撈船、水生植物運輸船、吸藻船、長臂聚藻船等應急防控設施。二抓減污降排。針對工業廢水,完成開發區、環科園、西渚工業污水廠新改建工程,開工建設凌霞工業污水廠遷建工程;針對農業尾水,完成高標準農田建設2.28萬畝,養殖池塘改造2萬畝、退養1萬畝;針對生活污水,基本完成建成區和集鎮區“治本清源”達標區建設,完成30個農村生活污水新改建工程。三抓生態擴容。實施生態清淤,完成太湖清淤245萬方、滆湖清淤200萬方,入湖河道清淤36萬方;推進生態修復,在滆湖、東氿、西氿、蓮花蕩等重點水域構建生態濕地,進一步提升水體自凈能力及生態容量。
通過新一輪太湖治理實施,推動太湖水質實現新的飛躍提升,為“美麗太湖”建設注入強大的宜興力量。
主持人:
除了傳統污染防治,“新污染物”逐漸進入公眾視野。究竟什么是新污染物?生態環境部門又如何開展治理?讓我們一起揭開這類“隱形污染”的面紗。
徐局:
新污染物是指具有生物毒性、環境持久性、生物累積性等特征,對生態環境或人體健康存在較大風險,但尚未被納入管理或現有管理措施不足以有效防控其風險的污染物。其生產使用歷史較短或危害發現較晚,目前主要包括內分泌干擾物、抗生素、持久性有機污染物和微塑料等。盡管名稱陌生,但這些污染物常見于藥品、洗護用品、涂料等日常生活產品中。
為推進新污染物治理工作,保障生態環境安全和人民健康。生態環境部門目前正在開展以下內容:一是開展新污染物環境調查監測、化學物質環境風險評估等工作任務,探索新污染物健康風險評估,動態更新發布全市重點管控新污染物清單。二是全面落實新化學物質環境管理登記,嚴格實施淘汰或限用措施,加強產品中重點管控新污染物含量控制。三是加強新污染物多環境介質協同治理,開展化工園區等新污染物治理試點示范。四是號召公眾參與新污染防治,提高公眾對新污染物的認知、減少含新污染物產品的使用。
主持人:
目前生態環境執法工作面臨很多新形勢和新挑戰,宜興生態環境局如何以更科學的執法方式提高執法的精準性和效率?
周局:
圍繞新形勢、新要求,主要采取了5個方面的舉措:
1.嚴格執行工單式執法,避免隨意執法。“雙隨機、一公開”檢查、專項檢查、信訪投訴現場核查、上級交辦問題核查等均通過省廳執法平臺派發工單,執法檢查全過程記錄、全流程可溯。緊急情況下需開展現場檢查的都要以書面或微信、電話形式報經分管領導同意后開展涉企檢查。
2.深入推進非現場執法,減少對企影響。通過在線監測、無人機巡查、走航車巡航等非現場手段,加強對線索的收集、梳理和使用,同時加強與橫向部門信息共享,從而提升執法檢查精準度。今年以來利用大數據參與案情研判已查處了4起環境違法案件。
3.全面推行服務前置,提升企業管理。依托“宜興市企業環境標準化管理系統”,指導企業開展環境管理標準化建設。通過這個系統,企業可以開展自主評估,了解自身情況與環境管理標準的差距,完善內控管理機制,并根據系統生成的日常管理清單開展環境管理工作。今年以來,我局已通過開展培訓、現場走訪、微信咨詢、電話指導等方式指導企業400余家,今年預計服務企業至少1200家。
4.積極推進正面清單制度,實現分級分類管理。引導企業在標準化系統開展自主評估和日常管理,提升環境管理水平,鼓勵引導企業積極申請納入正面清單,同時我局實行分級分類管理,嚴格落實“無事不擾”等各項激勵政策。
5.持續加強司法聯動,提升環境犯罪打擊力度。與公安機關開展一體化聯合辦案,充分發揮生態環境部門的專業技術、行政管理優勢和公安機關現場控制、專業偵查優勢,形成各司其職、相互銜接、協調配合、促發聯動的打擊污染環境違法犯罪新模式,今年以來與公安機關開展聯合辦案,已對4名環境犯罪嫌疑人進行了刑事拘留。通過深入加強與公安、檢察機關在辦理環境污染犯罪案件中的有效配合,顯著提升了辦案質效,為依法、精準、有力懲處污染環境犯罪提供機制保障。
主持人:
近年來,宜興深入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將生態保護與經濟發展緊密結合。從宏觀治理到微觀生態,宜興龍池山生物多樣性觀測站和體驗館備受關注。為何選址于此?它們在科研和科普中扮演怎樣的角色?又有哪些創新亮點值得期待?接下來一起走進這個“生態基因庫”。
徐局:
宜興龍池山地處蘇南低山丘陵區域,獨特的地質地貌和氣候條件孕育了復雜的森林生態系統和豐富的生物多樣性,這里分布著1000余種野生動植物,40余種重點保護物種,是江蘇省物種資源最富集的“基因庫”之一。作為江蘇省生物多樣性觀測網絡中低山丘陵區域唯一的綜合場站,我們選址于此,既是為了系統監測這一獨特生態系統的動態變化,更是希望通過“觀測、實驗、科教、宣傳”四位一體的功能定位,為全省低山丘陵地區的生物多樣性保護提供科研支撐和示范樣本。此外,作為宜興龍池山“生態島”試驗區的重點工程,它也肩負著探索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推動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重要使命。
主持人:
作為江蘇省首批“生態島”試驗區試點之一,走進這里仿佛置身于一個天然的生態博物館,每一寸土地、每一片樹葉都在訴說著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故事。體驗館在展示設計上有哪些創新亮點?如何讓公眾直觀感受生物多樣性的價值?
徐局:
體驗館的設計始終圍繞“和諧共生、生生不息”的核心理念,通過場景化、沉浸式的展陳手段,讓公眾“走進”生態系統內部。例如,在“秘與美廳”設置了仿生生境和沉浸式體驗空間,觀眾可以通過模擬的森林霧氣、動物生境,直觀感受龍池山常綠闊葉林與混交林的立體生態結構;“優與越廳”則以鳥類、獸類、兩爬類、昆蟲類四大類群為脈絡,結合互動裝置,展現動物與森林的共生關系—比如觀眾可以通過觸屏游戲,了解猛禽在食物鏈中的角色,或是通過顯微鏡觀察昆蟲標本的細節。最特別的是“思與行廳”,我們通過全球生態危機的數據可視化展示,以及宜興本地生態修復案例的對比,讓公眾從 “旁觀者”轉變為“參與者”,最終以“共建地球生命共同體” 的展望收尾,希望激發每個人的保護意識。
主持人:
龍池山“生態島”試驗區的保護工作并非一成不變,而是根據不同的生態環境和物種需求,制定“定制化”的保護方案。觀測站和體驗館建成后,未來在科研合作和公眾科普方面有哪些規劃?
徐局:
在科研層面,我們將依托固定觀測樣地、固定觀測樣線和紅外相機觀測點,聯合科研院所開展長期生態監測,重點關注珍稀物種動態,力爭成為長三角低山丘陵生態研究的“數據樞紐”。同時,觀測站配備的鳥類AI觀測設備等先進技術,也將推動生物多樣性監測向智能化、精準化升級。在科普教育方面,體驗館將定期舉辦“自然課堂”“夜觀昆蟲”等沉浸式研學活動。我們希望這座基地不僅是科研陣地,更是連接公眾的橋梁—通過“科研成果可視化、科普體驗場景化”,讓生物多樣性保護從專業領域走向大眾生活,最終形成 “全民參與、共建共享”的生態保護新格局。
主持人:
龍池山“生態島”試驗區的建設,不僅是生態保護的實踐,更是宜興市生態文明建設的縮影。讓我們看到了生態保護的希望與未來,龍池山林間,一幅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好畫卷正徐徐展開。
主持人:
2025年,宜興生態環境局將堅定不移以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為指引,深入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堅持以高水平環境保護支撐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具體來說,有哪些重要舉措?
周局:
一是穩步提升水質。加快9條主要入湖河道“一河一策”整治、27條問題河道攻堅治理和新一輪230條河道綜合治理,減少入湖通量。全面推進河湖生態清淤,減輕內源負荷。全面完成“治本清源”達標區建設,加快實現工業污水和生活污水分類收集、分質處理。二是持續改善大氣。錨定工業企業、揚塵污染、機動車尾氣、餐飲油煙等重點領域持續推進專項治理行動,強化多種污染物協同控制和區域協同治理。堅持聯動共建、源頭防控、系統治理,精細精準推動PM2.5和臭氧濃度“雙控雙減”,扎實完成年度大氣污染防治重點工程,確保空氣質量持續改善。三是優化生態體制機制。建好用好“生態券”交易平臺,完善生態補償機制,探索形成符合國家標準、具有宜興特色的GEP核算評估體系,拓展生態產品價值實現路徑。加快探索農業減排、濕地建設與工業環境容量的置換轉化,構建排放總量、林業碳匯交易科學體系。四是加強科學規范執法。深化執法前置新模式,持續更新企業環境標準化管理系統,從更大范圍、更深層次開展“非現場”執法。繼續發揮“生態環境聯合分局”運轉效能,深化企業監管和信訪調處的分級分類管理新模式,持續加強基層監管能力。繼續運用重案專班,查辦大案要案,形成典型案例,發揮震懾作用。加強生態環境、公安、檢察等部門的協調聯動,開展一體化辦案,實現行政處罰與刑事司法的無縫銜接。五是健全應急防控體系。持續推進三年“強基提能”計劃,健全“統一指揮、專常兼備、反應靈敏、上下聯動”的管理體制和能力體系。完成有較大風險企業“風險單元-管網、應急池-廠界”的突發水污染事件“三道防線”改造,加快重點園區突發水污染事件風險防控設施建設,實現污染物自動化阻隔。
主持人:
2025年,宜興生態環境局將繼續當好治污攻堅的“排頭兵”,會同相關部門與屬地板塊一起努力,緊緊圍繞年度目標任務,強化認識、壓實責任,奮進太湖治理再啟航,建設美麗宜興新篇章。
時間關系,今天的節目就到這里,感謝幾位嘉賓,感謝聽眾朋友的收聽!本期節目的文字版您可以點擊宜興政府網互動問答板塊《政風行風熱線》專欄進行查看。再見。
周局:
謝謝大家!再見。
公安備案號:3202820200050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