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索引號 | 014046317/2025-03518 | 生成日期 | 2025-05-20 | 公開日期 | 2025-05-20 |
| 文件編號 | 公開時限 | 長期公開 | |||
| 發布機構 | 宜興市住房和城鄉建設局 | 公開形式 | 網站 | ||
| 公開方式 | 主動公開 | 公開范圍 | 面向社會 | ||
| 效力狀況 | 有效 | 公開程序 | 部門編制,經辦公室審核后公開 | ||
| 主題(一) | 城鄉建設、環境保護 | 主題(二) | 城鄉建設(含住房) | 體裁 | 其他 |
| 關鍵詞 | 城市,鄉鎮,基建,社會保障 | 分類詞 | 城鄉建設,民政 | ||
| 文件下載 | |||||
| 內容概況 | 《宜興市全面深化小型零星工程安全監管工作實施方案》政策解讀 | ||||
《宜興市全面深化小型零星工程安全監管工作實施方案》目前已發布實施,解讀如下:
一、背景依據
2021年至2022年,無錫市相繼出臺了《市安委會關于加強工程施工安全管理工作的意見》(錫安〔2021〕25號)和《加強小型零星工程作業安全風險管控實施方案》(錫建安委發〔2022〕6號),對小型零星工程的安全管理工作提出了目標和要求。但由于小型零星工程“點多、面廣、風險高”的監管難點,在操作層面尚不完善,因此在日常監管中依舊存在一定的工作舉措不扎實情況。為全力壓降全市小型零星工程安全生產事故,防范化解群眾身邊的安全隱患,切實維護人民生命財產安全,制訂《宜興市全面深化小型零星工程安全監管工作的實施方案》(以下簡稱《方案》)。
二、目標任務
持續鞏固我市小型零星工程安全監管工作成效,堅持目標導向,問題導向,縱深推進監管舉措落實,聚焦重點環節精準發力,著力優化管理機制,推動小型零星工程安全管理工作向更高標準、更深層次、更實效果邁進。
三、主要內容
《方案》文件主體分為工作目標、管理范圍、安全職責、工作程序、具體工作部署、工作要求六塊。其中,需要詳細解讀的是:
(一)管理范圍。在無錫提出的小散工程和零星作業2類管理范圍的基礎上,結合我市實際,突出易發生安全生產事故的重點管理對象:工貿企業和人員密集場所(賓館、飯店、商場、集貿市場、公共娛樂場所等)改擴建、裝飾裝修等小散工程。
(二)安全職責。項目建設方是小型零星工程安全生產第一責任人,應履行安全生產統一協調、管理職責。項目施工方對小型零星工程負有安全生產主體責任,應規范開展小型零星工程作業活動,確保施工安全。各園區(鎮、街道)負責所轄區域內小型零星工程登記受理、安全巡查、宣傳培訓、違規處置等安全管理工作。市住建、城管、水利、交通等建設工程主管部門按照職責分工,建立完善本行業小型零星工程安全管理體制機制,指導園區(鎮、街道)做好小型零星工程安全管理工作。市教育、衛健、文體廣電旅游、公安、商務、民政、民宗、機關管理、工信、應急管理部門應當按照各自職責,督促學校、醫療衛生用房、文化場館、景區、體育場館、公共娛樂場所、賓館、商場、飯店、集貿市場、民政服務機構用房、宗教活動場所、行政事業單位用房等公共建筑,以及工業建筑產權單位(人)和使用安全責任單位(人)落實小型零星工程安全管理工作。
(三)工作程序。共分為3個流程,一是登記受理。小型零星工程開工前通過小程序在線申報、現場審核、簽署安全承諾書等完成登記受理流程(此類登記僅為告知性登記,不作為確認相關工程建設活動或零星作業活動合法性的依據,不視為對違法建設施工或違法生產作業的許可,不將超出小型零星工程管理范圍的登記信息作為納管依據)。二是日常巡查。各園區(鎮、街道)定期開展安全巡查,指導督促建設方、施工方安全實施項目,對工貿企業和人員密集場所改擴建、裝飾裝修等小散工程進行重點管理。三是項目完結。根據項目信息,核實項目完結情況,落實閉環管理。
(四)工作部署。共分為6項具體舉措,一是明確組織架構、職責分工。建立由屬地領導牽頭負責、職能部門協同配合、網格系統充分參與的組織監管架構和責任分工表。二是摸清從業單位(人員)底數。充分調動基層治理力量摸清屬地所轄區域小型零星工程從業單位(人員)底數,形成底冊清單,并適時更新。三是開展小型零星工程安全培訓。根據職責分工,對管理隊伍開展專項業務培訓;針對不同作業類別施工人群,分類開展施工安全培訓,引導特種作業人員參與專業培訓考核。四是鼓勵推行保險制度。在受理登記時,提倡施工單位為施工人員購買人身意外保險,鼓勵從事高處作業等危險作業的靈活就業人員購買人身意外保險。五是落實安全巡查與處置。常態化開展小型零星工程安全巡查,核查登記信息情況、做好安全指導工作,督促整改安全隱患,對小型零星工程違法違規行為及時查處。六是強化工作宣傳。持續加大宣傳發動力度,進一步提升小型零星工程安全管理工作群眾知曉率、主動登記率。創新激勵機制,探索建立小型零星工程承包企業信用評價體系;通過官媒,曝光典型違法案例,開放舉報受理渠道,強化社會共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