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號 | 宜政發〔2021〕243號 |
| 制發機關 | 宜興市人民政府 |
| 成文日期 | 2022-03-31 |
| 文件類別 | 意見 |
| 文件狀態 | 正在執行 |
各開發區管委會(管理辦),各鎮人民政府,各街道辦事處,市各委辦局,市各直屬單位:
為深入貫徹落實宜興市國企改革三年提升工程方案等文件精神,以改革增強核心競爭力,促進國有資源、資產、人員配置更優化、效率更提升,堅定不移做強做優做大國有企業,特制定以下工作意見。
一、壓縮企業層級
堅持集約化、扁平化方向,合理優化層級、精簡業務鏈條,至2022年底,市屬國企管理層級原則上控制在三級以內,全部撤銷四級以下(含四級)的全資、控股國有企業。市屬國企根據各級企業的收入、利潤、人員、業務等法人企業臺賬,科學設置企業管理層級和管理幅度,消除層級“臃腫”。以市屬企業本級為一級,發揮集團總部職能;二級企業一般應當具備完善的法人治理結構,統籌管理明確的主營業務板塊、實現較高業務收入。
二、減少法人戶數
各市屬國企應全面排查無實際經營業務、無人員的“空殼企業”,至2022年底,完成無實際業務的企業注銷、合并工作,特殊功能企業或項目公司在功能轉移或完成項目后注銷。綜合利用兼并重組、清理退出等方式,至2023年底,國企法人企業數量較2021年末數壓減20%以上;至2025年底,國企法人企業數量較2021年末數壓減30%以上,市屬國企實現法人戶數(不含區鎮街管理的國有企業)控制在150家以內的目標。股權投資應聚焦主責主業,防止盲目投資和多元化投資,切實完成壓降任務,嚴防法人數量反彈,在完成法人數量壓降任務之前,執行“增一減二”政策,提交股權投資材料的同時應一并提交壓減方案,及時注銷相關公司。
三、整改虧損企業
市屬國企立即對虧損企業進行分類摸排,按照“扭虧無望的清理退出,具備潛力的重組整合,對標同業差距較大的提升管理”原則,查找導致各類企業虧損的關鍵因素,針對性開展扭虧增盈工作,有條件的企業力爭實現“一年減虧、兩年扭虧、三年增效”目標。至2022年底,市屬國企所有虧損企業的虧損總額較2020年末數下降25%以上,虧損企業數量占比降至20%以下。至2023年底,實現虧損企業數量占比降至10%以下,虧損額較2020年末數下降50%以上。至2025年底,虧損企業數量占比降至8%以下。
四、提升低效企業
各市屬國企應對所有子企業開展人均創收、人均創利水平綜合研判,對業務相同或高度重合的子企業、年收入少于500萬元的低效微效企業進行排查,制訂專業化重組整合方案,研究采用清算注銷、吸收合并、減資、子公司變分公司、產權轉讓、外部股東增資等適用方式。
五、加強參股管理
各市屬國企定期對參股的國有權益進行清查,核實分析參股收益和增減變動情況,合理運用增持、減持或退出等方式加強價值管理。對滿5年未分紅、長期虧損或非持續經營的參股企業股權,要進行價值評估,屬于低效無效的應盡快公開處置,屬于戰略性持有或者培育期的應強化跟蹤管理。
六、控制總部規模
市屬國企總部機構設置堅持精簡高效原則,改革不適應市場競爭需要的企業組織體系與管理流程,將人才資源進一步向實體業務領域傾斜,明確總部功能定位,壓縮內設機構和人員,嚴防總部機關化,厘清總部與各經營單位的職能及權利邊界。結合資產、收入、人員等指標,大型市屬國企總部人員控制在50人以內,中小型市屬國企總部人員控制在20人—30人左右。
七、優化崗位管理
按照系統化管控、專業化管理、集約化運營的要求,科學設置組織結構,建立健全人員崗位體系。2022年3月底前,市屬國企全面完成“內設機構、中層職數和人員編制”三定工作。市屬國企應在市委編辦、市政府國資辦指導下嚴格按照核定的三定方案執行,不得超編設崗。國企應加強崗位職級分類管理和比例控制,區分管理類、業務類、支持類和服務類崗位,鼓勵提升業務類崗位占比,合并設置工作關聯度較高的崗位,培養“一崗多能”人才。針對超編企業,鼓勵企業用工數量實現年度凈減少,工資總額在預算范圍不發生變化的情況下,原則上增人不增工資總額、減人不減工資總額。
八、加快處僵治困
按照公司制改革工作方案的要求和步驟,依法合規推進大量吊銷未注銷企業改制工作,全面出清僵尸企業、休眠企業,挖掘沉淀的國有資產。至2021年底,力爭如期完成在業全民所有制企業改制任務。至2022年底,力爭全面完成公司制改制任務。
本意見由市政府負責解釋,具體工作由市政府辦公室商市財政局(國資辦)等相關部門承擔。意見自印發之日起施行。
宜興市人民政府
2021年11月1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