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號 | 宜政辦發〔2019〕105 號 |
| 制發機關 | 宜興市人民政府 |
| 成文日期 | 2019-11-01 |
| 文件類別 | 通知 |
| 文件狀態 | 正在執行 |
市政府辦公室關于印發《宜興市綜合應急救援能力提升三年行動計劃(2020-2022)》的通知
各鎮人民政府,環科園、經濟技術開發區管委會,市各街道辦事處,市各委辦局,市各直屬單位:
《宜興市綜合應急救援能力提升三年行動計劃(2020-2022)》已經市委常委會會議審議通過,現印發給你們,請認真貫徹執行。
宜興市人民政府辦公室
2019年11月1日
宜興市綜合應急救援能力提升三年行動計劃
(2020-2022)
為切實提高我市突發公共事件應急救援能力,最大限度減少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突發事件應對法》、《江蘇省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突發事件應對法〉辦法》等法律法規和文件精神,結合我市實際,提出綜合應急救援能力提升三年行動計劃。
一、總體目標
圍繞“補短板、強能力、促協同”的工作要求,力爭通過3年時間,建成“統一指揮、反應靈敏、協調有序、運轉高效”的應急救援工作機制,應急救援能力顯著增強,救援保障能力全面加強,努力為建設“強富美高”新宜興、全省高質量發展領跑者保駕護航。
二、主要任務
以提升綜合應急救援能力為核心,有計劃、按步驟推進應急救援機制、應急救援硬件和應急救援隊伍等建設,重點做好以下九方面工作:
1、建立應急救援指揮架構。成立市政府主要領導為主任、分管領導為副主任,相關部門為成員的應急管理委員會,與市安委會實行“兩套班子、一塊牌子”管理,作為全市應急救援的最高領導機構;委員會下設應急辦作為全市應急管理工作的臨時指揮機構,統一領導、統籌指揮突發公共事件應對和救援工作,辦公地點設在市應急局,主任由市政府分管領導擔任,常務副主任由市應急局主要領導、市政府辦公室分管副主任擔任;委員會按行業領域設置相應專業工作組,各專業工作組組長由各行業主管部門主要領導擔任,負責各自行業和領域突發事件的應急救援工作。同時,為更好發揮統籌協調職能,將市應急局應急指揮中心(股級)升格為副科級建制單位,具體承擔市安委辦、應急辦相關職能,作為市級層面統籌協調突發事件應急處置的常設機構。
2、嚴格執行突發事件信息報送機制。遇有突發事件,110指揮中心、119指揮中心要按突發事件報告程序報告信息。其中,一般突發事件發生后,要向市應急辦報告,報送時限最遲不超過1小時;特別重大、重大、較大突發事件發生后,要向市應急辦報告,市應急辦依照規定向市政府報告,視情報市委主要領導,報送時限最遲不超過30分鐘,如緊急情況可先用電話報告簡要情況,然后在30分鐘內報送書面信息;如事件本身比較敏感或發生在敏感人群、敏感地區、敏感時間,以及有可能演化成特別重大、重大、較大突發事件的信息,不受分級標準限制,必須依照規定逐級上報,必要時可越級上報。各地、各部門均應建立24小時值守制度,負責本區域、本行業、本部門突發事件信息接報工作,其中應急管理重點單位必須設立值班室,安排值班人員實行24小時值守,發生突發事件必須第一時間上報市應急辦,并接受市應急辦的指揮和調度。
3、不斷完善應急救援聯動機制。突發事件發生后,事發單位和事發地政府,要按照應急預案規定第一時間組織開展自救互救,并做好信息上報、秩序維護、傷員救治等先期處置工作。接到突發事件報告后,市應急辦要研判和處理突發事件信息報告,根據需要協調調動各單位、應急救援隊伍和物資裝備參與處置工作。應急聯動單位和救援隊伍到達突發事件現場后,應當按照預案操作手冊在現場指揮長指揮下開展現場處置,其中一般突發事件的現場指揮長由各專業工作組組長擔任,特別重大、重大、較大突發事件的現場指揮長視情由市政府主要領導或分管領導擔任。
4、切實提高應急救援信息化水平。加快市應急救援指揮平臺建設,實現與應急委成員單位信息平臺的互聯互通,確保事故現場圖像數據和相關信息的實時傳輸,為應急救援決策指揮提供有力支撐。2020年重點加快消防救援指揮中心建設工作,完善“一網六庫”(工作聯系網、應急預案庫、法律法規庫、救援隊伍庫、裝備物資庫、應急專家庫、典型案例庫)相關信息,將應急管理重點單位相關數據全部錄入系統,真正實現應急資源信息化、統籌化管理。
5、加快推進專職消防隊隊站建設。對照《宜興市城市總體規劃》、《城市消防站建設標準》和我市應急救援工作實際,分3年時間,改擴建6個中心鎮消防專職隊隊站,進一步提高各專職隊隊站硬件水平,提升各消防專職隊的應急救援能力。其中,環科園、丁蜀、張渚、和橋、周鐵專職隊按照一級消防隊隊站標準建設,官林專職隊按照化工集中區特勤消防站標準建設。2020年前力爭完成環科園、張渚鎮、丁蜀鎮專職隊隊站的建設,2021年力爭完成和橋鎮、周鐵鎮專職消防隊隊站和官林鎮特勤消防站的建設,確保2022年底所有中心鎮專職消防隊隊站投入使用。
6、加強消防救援裝備建設。按照每隊1輛18噸泡沫車、1輛搶險救援車、1輛10噸水罐車以及1輛主站車的標準,完成專職隊車輛裝備的提檔升級工作;官林專職隊在此基礎上按照化工專業隊的要求配備撲救化工火災專業車輛和設備;宜興中隊添置水域救援模塊車、地震救援模塊車、器材運輸模塊車各1輛,確保實現1個專職隊同時處理2個警情的目標。具體計劃為2020年購置3輛搶險救援車、2輛10噸水罐車、2輛18噸泡沫車、1輛水域救援模塊車和1輛地震救援模塊車;2021年購置3輛搶險救援車、2輛10噸水罐車、2輛18噸泡沫車和1輛器材運輸模塊車。在此基礎上,按照《城市消防站建設標準》配齊個人防護裝備,制定化工、搜救等專勤類器材購置計劃表,逐年購置,進一步提升應急救援保障水平。
7、加強各類救援隊伍建設。按照《城市消防站建設標準》要求,官林專職隊按照化工專業隊增至45人,其余專職隊按照一級消防站要求增至30人。按照森林消防專業隊伍建設標準,建設一類(森林面積100萬畝以下)專業森林消防50人的隊伍一支,森林滅火重點期采用集中食宿,準軍事化管理;非森林滅火重點期參與綜合性消防應急救援,確保同時具備撲滅森林火災和綜合消防救援能力,使森林消防成為城市消防力量的有益補充。建立應急救援專家庫,進一步完善自然災害、事故災難、公共衛生、社會安全四大領域專家庫,結合不同應急救援領域特點,分門別類設置專家組,形成覆蓋多門類、多專業的應急救援專家隊伍體系。健全專家輔助決策運行機制,發揮專家組會商與研判、咨詢與輔助決策的作用,依靠科技手段加強對突發事件的發展趨勢預測和對救援方案的可行性評估,提高科學救援水平。
8、科學合理儲備應急物資(裝備)。統籌規劃和整合各類應急儲備資源,建設以市級應急物資儲備庫為樞紐,各地、各部門應急物資儲備庫為支撐,市場商貿物流等企業物資倉庫為補充的應急物資(裝備)保障體系,努力形成多層次的應急物資儲備體系,確保滿足各類突發事件應急救援需要。市應急、發改、公安、消防、住建、交通運輸、生態環境、衛健、海事等應急管理重點單位要認真研究,針對常發的、影響大的災種,科學確定應急物資儲備的種類、數量。各重點監管企業要針對自身生產工藝、風險隱患和易發生事故類型,加大應急救援裝備及物資儲備力度,尤其是重點工藝流程中應急物料、應急器材、應急裝備和物資的儲備。
9、集約高效使用應急物資(裝備)。建立健全應急物資(裝備)的儲備與調運機制,積極探索建立實物儲備與商業儲備相結合、生產能力儲備與技術儲備相結合、政府采購與政府補貼相結合的多樣化應急物資(裝備)儲備方式,努力實現應急物資(裝備)儲備“實物、生產、流通”一體化目標,實現統一調度、資源共享。提倡協議儲備方式,市各有關部門和單位根據需要可與規模大、信譽高、生產能力強的大型企業簽訂應急物資供應協議,進行能力儲備;對于大型工程機械、交通工具以及黃沙、石灰等不便儲備的裝備和物資,要借助社會資源提高利用率和周轉率,并建立征用補償機制。建立相鄰鎮(開發區)、相同行業、相近企業物資(裝備)互通和支援機制,提高共同應對處置能力。
三、工作要求
1、落實各級職責。各地各部門要高度重視應急救援能力建設,加強領導,落實責任,確保各項任務、要求落實到位。各鎮、園區、街道要做到守土有責、守土盡責,全力配合市相關部門做好轄區范圍內的應急救援工作。進一步加大督辦與考核力度,將應急救援能力建設納入各地、相關部門工作目標考核體系,確保建設目標如期實現。
2、強化預案演練。分類別、經常性地組織各應急救援隊伍開展聯合演練,突出實戰和協同作戰訓練,不斷提高有效處置突發事件和事故災難的能力。結合我市實際和應急處置工作難點,按照“貼近實戰、檢驗預案、鍛煉隊伍”的要求,常態化開展交通運輸、?;?、建筑工地、高層建筑事故等專項應急演練。各地每年要結合實際組織一次綜合性演練,擔負應急管理職責的部門每年至少組織一次針對本行業(領域)主要特點和易發生事故環節的專項應急演練或綜合性演練,企業、村(社區)每年都要結合本企業和本村(社區)特點至少組織一次綜合應急演練或專項應急演練,高危行業企業每半年至少組織一次綜合或專項應急演練。演練結束后要及時總結評估,針對發現的問題及時修訂預案、完善應急措施。
3、強化宣傳培訓。建設市消防科普教育基地,針對領導干部、應急管理人員、企業員工、市民、學生等人群開展多種形式培訓,將應急和安全生產知識納入到企業培訓和學校教育體系中,增強公眾的消防安全、應急救援的意識,掌握預防、避險、自救、互救的基本技能,進一步提高全社會安全防范意識和應對能力。以應急管理法律法規和應急預案為重點,面向社會公眾開展形式多樣的宣傳活動,組織各類安全生產、防震減災、公共消防主題宣傳日、宣傳周、宣傳月活動。各地、各部門要組織和指導村(社區)、基層企事業單位經常性開展應急知識的宣傳普及活動,普及突發事件的種類、特點和危害以及基本逃生手段和防護措施;市各新聞媒體要定期開展突發事件預防與應急、自救與互救知識的公益宣傳和專題報道。
4、強化經費保障。建立應急救援能力建設和運行經費保障機制,按照現行財政管理體制,將消防救援隊伍、物資(裝備)與保障經費列入同級財政預算,其中專職隊隊站建設經費由屬地政府承擔,市政府根據建設進度給予不低于500萬元的獎補,車輛及裝備采購經費由市財政承擔;建立專職消防員和森林消防員工資福利待遇逐年增長機制,確保隊伍穩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