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號 | 宜政辦發[2017]153號 |
| 制發機關 | 宜興市人民政府辦公室 |
| 成文日期 | 2017-12-16 |
| 文件類別 | |
| 文件狀態 | 執行中 |
各鎮人民政府,環科園、經濟技術開發區管委會,市各街道辦事處,市各委辦局,市各直屬單位:
《宜興市養殖水域灘涂規劃(2017-2030年)》已經市政府同意,現印發給你們,請認真組織實施。
宜興市人民政府辦公室
2017年12月16日
宜興市養殖水域灘涂規劃
(2017-2030年)
第一章 總 則
第一節 前 言
1、面臨形勢。水產品是“菜籃子”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人民生活的必需品。隨著現代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水產養殖技術實現了跨越式發展,養殖產能穩步提高,“吃魚難”已成為歷史,水產品消費需求引導著養殖業由注重量的擴張向注重量質并舉轉變。
同時,淡水人工養殖水產品的快速擴張與著重追求產量提升的偏面導向,使飼料等養殖投入品不斷增多。雖然在生產過程中考慮到漁業生產安全大多不利用外源水補水,但就過量投飼致養殖尾水富營養化矛盾日益突出,給漁業生態帶來了負面影響。因此,水產養殖,尤其是內陸水產養殖已到了必須進行調整改革的關鍵時候。
國家“十三五”發展規劃確立了“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把生態文明建設擺上了極其重要的位置,“山水林田湖,生命共同體”已為社會各界共知、共盼、共識,高密度、高投入、高能耗的養殖生產模式已不適合當前發展形勢,迫切需要低碳、清潔生態漁業的發展來提升漁業質量品質,保障生態環境安全,實現漁業經濟持續健康發展。
宜興地處太湖上游,特殊的地理位置與脆弱的生態承載力要求合理區劃漁業布局,調整水產品種結構,革新漁業生產方式,提升設施裝備水平,大力發展健康生態養殖,并通過產業延伸拓展、一二三產融合,在促進水域生態環境持續改善的同時,實現漁業經濟的持續增長。
2、編制背景。自2007年太湖暴發水質性水危機以來,各級對環太湖地區的生態保護與污染治理提出了更為嚴厲的要求。宜興作為毗連太湖上游地區,水產養殖污染治理自然而然成為各級關注的重點,應當且必須對原有的養殖水域灘涂規劃作重大修改。根據《農業部關于印發<養殖水域灘涂規劃編制工作規范和養殖水域灘涂規劃編制大綱>的通知》(農漁發[2016]39號)精神,要求各地在2018年前重新編制新的養殖水域灘涂規劃。
3、目的意義。科學區劃定位,指導技術革新,轉變生產方式,指明轄區內水域灘涂發展水產養殖業的方法路徑,在向市場提供更多優質水產品、確保漁業生態安全和生態環境安全的同時,保障水產養殖業的健康可持續發展,增加漁民收入。
第二節 編制依據
1、《中華人民共和國漁業法》
2、《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
3、《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污染防治法》
4、《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意見》(中發[2015]12號)
5、《國務院關于促進海洋與漁業持續健康發展的若干意見》(國發[2013]11號)
6、《國務院關于印發水污染防治行動計劃的通知》(國發[2015]17號)
7、《農業部關于加快推進漁業轉方式調結構的指導意見》(農漁發[2016]1號)
8、《江蘇省太湖水污染防治條例》
9、《江蘇省太湖水環境綜合治理實施方案》
10、《江蘇省生態紅線區域保護規劃》(蘇政發[2013]113號)
11、《無錫市河道管理條例》
12、《無錫市水域灘涂養殖規劃(2012~2020年)》
13、《宜興市城市總體規劃(2017~2035年)》
14、《宜興市“十三五”現代農業發展規劃》
第三節 目標任務
1、規劃期限。2017~2030年
2、規劃目標。根據新型工業化、城鎮化、信息化、農業現代化“四化同步”的要求,結合太湖水環境綜合治理的特殊需要,科學劃定禁止養殖區、限制養殖區、養殖區,圍繞資源保護、生態保護和消費需求,深入開展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合理調整養殖布局、品種結構和生產模式,轉變經營理念與方式,力爭到2030年在宜興建立起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產品安全、產出高效的現代漁業產業體系。
3、重點任務。
(1)科學區劃布局。堅持“生態保護引領區”和最佳宜居城市建設目標,貫徹環保優先理念,落實“水十條”、“土十條”要求,以確保飲用水安全和修復自然生態系統為宗旨,將轄區內的水域灘涂劃分為禁止養殖區、限制養殖區和養殖區,明確區域界址,加強區劃管理,落實區劃責任,禁養區逐步退出水產養殖,確保漁業生態安全。
(2)改善養殖條件。加強非禁養區的漁業基礎設施建設,加快連片集中養殖池塘標準化改造,構筑養殖尾水凈化體系,完善內循環系統,切實提高養殖尾水凈化能力,確保養殖廢水嚴格按照行業排放標準達標排放。到2030年,全市水域灘涂養殖池塘標準化率力爭達到80%以上;養殖污染物排放不超過國家規定的污染物排放標準。
(3)調優產品結構。著力調整養殖結構,降低投飼性魚類養殖比重,適度提高花白鰱、蝦蟹等對水質要求高、需飼量小的養殖占比,不斷改善養殖環境。支持歷史性內塘根據市場需求,在確保養殖尾水凈化處理達到排放標準要求的前提下發展高效特種水產養殖,提高養殖收益。嚴格控制非飲用水源水庫塘壩養殖品種,適度發展非投飼性凈水養殖,發揮其凈水作用。到2030年,建立起生態良好、品質優良、經濟高效的生態漁業產業體系。
(4)轉變經營方式。引進擴繁生態養殖技術,調整優化養殖品種與模式,由以追求養殖產量為主向追求量質并舉轉變,加快構建產出高效、產品安全的現代水產養殖業。大力發展“三品”水產品生產,加強漁業投入品監管,鼓勵水產養殖業主主動參與“三品”認證,不斷提高“三品”占比,向市場提供更多高品質水產品。創新營銷業態,大力發展現代物流業,鼓勵發展休閑漁業,加快漁業一二三產融合,提高水產養殖效益。
(5)促進健康發展。綜合考慮影響水產養殖業持續健康發展的各種因素,加強風險管控,及時調整養殖布局與養殖結構,引進綠色生態養殖模式,在提高水產品質量品質的同時減少養殖過程對周邊環境的影響。切實加強養殖水域自然生態環境建設與保護,改善漁業生態。加快養殖技術革新、創新,應用生物工程技術、信息工程技術,實現養殖環境的智能化監測控,落實優質水產品養殖技術規程,推進標準化生產,促進水產養殖業的健康發展。
第四節 基本原則
1、多規融合,合理區劃。注重與經濟社會發展、城鎮發展、土地利用和永久性基本農田劃定等規劃有機結合,合理確定可養殖區邊界,在遵守各種法律的基礎上,劃定三區范圍,并保障養殖區能長期穩定。
2、生態優先,優化布局。貫徹綠色發展理念,明確功能定位,合理區劃布局,革新養殖方式,美化養殖環境,嚴控養殖廢水排放。應用先進技術裝備,保障養殖安全,提高產品質量,走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發展之路。
3、科技先導,提質轉型。堅持多效合一,應用現代科技,突破傳統養殖理念與方式,實現從重量的積累到量質并舉的轉變。突出強化規劃執行,嚴格行業監管,落實屬地責任,保護漁民合法權益。
4、豐富業態,科學發展。不斷發展水產養殖業的新業態,拉長加粗產業鏈,支持建設養殖小區,發展精深加工,開發休閑漁業,推廣電子商務,促進漁業一二三產融合,形成“一村一品一店”特色漁業鎮(村),實現漁業科學發展。
第五節 規劃范圍
宜興市域內所有水域和灘涂,包括水庫塘壩等(不包括太湖、滆湖等國有水面及利用耕地開挖的魚塘)。
第二章 養殖水域灘涂利用評價
第六節 水域灘涂承載分析
1、水域灘涂資源狀況。宜興市屬滬寧杭三大城市的幾何三角中心,全境1996.6平方公里,其中水域面積627.47平方公里。南北地貌特征差異分明,南部為丘陵山區,北部為平原圩區。東臨太湖,北嵌滆湖,境內有東西團氿,河蕩眾多,河流縱橫,池塘密布,是典型的“魚米之鄉”。南部山區有大中型各類水庫,以及眾多的蓄水池,具備發展優質漁業和休閑漁業良好的基礎。
2、自然氣候條件。本市屬太湖流域水系,西部有高淳、金壇、溧陽客水流入,所有河系均由西向東匯入太湖。境南為南溪河水系、東北部為太滆河網、西部為氿滆河系。地表水資源由本地徑流和過境客水組成,年降水量約1200毫米,降水總量20.5億m3,年蒸發量756.4毫米,總蒸發量13.3億m3,徑流總量7.18億m3,客水過境量約18..94億m3,年入太湖水量19.94億m3,屬豐水地區。
氣候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四季分明,氣溫偏高,雨水充沛,日照充足,無霜期長,年平均氣溫16℃左右,日平均氣溫超15℃有6個月左右,水文條件比較適合溫水魚類和蝦蟹等水產品養殖。
自然水域酸堿度6.5~7,溶氧白天平均8mg/L,夜間平均5mg/L;水質礦化度為100~200mg/L,總礦化度小于1.5mg當量/L;主要離子以HCO3-為主,占陰離子總量的65%,依次為SO42-占22%,Cl-占12%。陽離子以Ca2+為主,占陽離子總量的48%,其次為Na+Mg2+K+。高錳酸鹽指數5.6,化學需氧量18mg/L、總磷0.2mg/L、總氮1.1mg/L。
3、水生生物資源狀況。宜興屬于水網地區,水質透明度常年在30~50cm,夏季淺綠色,呈日夜變化,冬季無色略帶渾濁,浮游植物種類眾多,主要有藍藻、硅藻、綠藻、隱藻、襙藻、金藻。浮游植物初級生產力平均約1000kg/畝。
浮游動物。主要有原生動物、輪蟲、枝角類、橈足類、毛顎動物和被囊動物。
底棲動物。主要有河蜆、菜蚌、褶紋冠蚌、三角蚌、環棱螺、光滑狹口螺、中華圓田螺、水絲蚓、顫蚓、淡水沙蠶,其中河蜆、環棱螺、菜蚌平均存在量100~200 kg/畝。
水生維管束植物。主要有蘆葦、苦草、馬來眼子菜、聚草、輪葉黑藻等,這些水草群落既是水生動物生長、繁殖的良好棲息場所,也是多種魚類的植物性飼料。
魚類資源,主要有鯉魚、鰱魚、鳙魚、鯽魚、草魚、青魚、團頭魴、鲌魚、銀魚、麥穗魚、梅鱭魚、鳑鲏、黃顙魚、烏魚、黃鱔和泥鰍等,種質資源豐富,大多數魚類有較高的經濟價值,開展人工養殖與本地水域環境、氣候條件有著天然的適應性。
4、水域環境狀況。宜興徑流客水多,降雨量大,外河水體流動快,交換量大。境內滆湖、東西氿,以及河蕩水草豐茂,水體自凈能力強,總體上水源質量良好。近年來,通過畜禽整治、生態修復、關停污染企業等控源截污措施落實,水體環境明顯好轉,主要河流水質已穩定在Ⅲ類水標準,僅總氮個別指標未達到地表水水質要求。
5、水域灘涂承載力評估。宜興水產養殖資源豐富,氣候條件適宜,水域環境良好,經濟基礎較好,歷來是蘇南地區最重要的水產養殖區域。經過30多年的快速發展,宜興水產養殖積累了較為豐富的養殖經驗,具有較高的養殖技術,同時水產養殖池塘的基礎設施日益得到改善,具備高產高效養殖的條件。根據現有的養殖基礎和外在的有利條件,宜興水域灘涂承載力要高于一般性養殖地區。魚池承載力1300~1500kg/畝,蟹池承載力120~150kg/畝。
第七節 水產養殖產業發展分析
1、水產養殖發展現狀。2016年全市水產養殖面積20.8萬畝(包括歷年來產業結構調整中利用耕地開挖的魚塘),其中池塘17.8萬畝,湖泊、河溝等3萬畝。主要養殖類型為常規魚和河蟹兩種,常規魚面積6.7萬畝,河蟹12.4萬畝,其余黃顙魚、鲌魚和青蝦等特種水產1.7萬畝。水產品產量7.31萬噸,其中魚類產量6.05萬噸、河蟹 9510噸。
2016年宜興市水產養殖面積分布表
單位:萬畝
|
合 計 |
張 渚 |
西 渚 |
徐 舍 |
官 林 |
楊 巷 |
新 建 |
和 橋 |
|
20.8 |
0.17 |
0.19 |
3.0 |
2.98 |
2.11 |
2.01 |
3.45 |
|
高 塍 |
萬 石 |
周 鐵 |
芳 橋 |
新 莊 |
丁 蜀 |
新 街 |
屺 亭 |
|
4.12 |
0.14 |
0.19 |
0.29 |
0.3 |
1.16 |
0.49 |
0.19 |
常規魚養殖是宜興的傳統養殖模式,主養品種為團頭魴(鳊魚)和鯽魚,經過近30年的發展,形成了有地方特色的鳊鯽魚養殖模式,主要養殖區域以和橋鎮養殖面積最大,達2.4萬畝,其次分布于官林鎮1萬畝、高塍鎮0.7萬畝、徐舍鎮0.45萬畝。池塘主養鳊鯽魚目前平均產量達到1300kg/畝。
河蟹重點養殖區域為徐舍鎮1.5萬畝、官林鎮1.9萬畝、楊巷鎮2萬畝、新建鎮1.7萬畝、和橋鎮1萬畝、高塍鎮3.3萬畝,養殖方式采取種草、投螺、微生物制劑應用和水體增氧等措施,創建良好的河蟹生長環境,兼顧養殖規格和產量,生態化養殖達到一定水平。近幾年,全市河蟹平均養殖產量達到120kg/畝。
2、目前養殖布局。宜興水產養殖主要分布三個區域:沿滆湖養殖區、西部圩區養殖區、沿太湖養殖區。
沿滆湖養殖區:包括官林、和橋、高塍三鎮,養殖面積10.5萬畝,其中池塘連片面積7.5萬畝,是全市最重要的水產養殖基地,技術集成、養殖水平、經濟效益都較高。
西部圩區養殖區:包括徐舍、楊巷等鎮,養殖面積7萬畝。多為開挖池塘,分布于水網之間,水源豐富,養殖品種多樣,但農戶間養殖水平參差不齊。
沿太湖養殖區:包括周鐵、丁蜀、新莊、芳橋等鎮(街道),養殖面積1.9萬畝,臨近太湖,野雜魚、糠蝦等生物餌料資源豐富,是青魚、烏魚、黃顙魚、鲌魚等傳統優質品種養殖區。
3、區域經濟發展方向。宜興地處寧杭生態經濟帶的中心節點。隨著高鐵時代的到來,宜興已成為滬寧杭、蘇錫常半小時經濟圈的核心。自2017年江蘇省開始實施“兩減六治三提升”環保專項行動,要求將宜興建設成為“生態保護引領區”,對水產養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016年,宜興實現地區生產總值(GDP)1377.74億元,人均生產總值17.86億元,取得一般公共預算收入108.65億元,位列第十六屆全國縣域經濟與縣域基本競爭力百強縣第六。全市實現農業總產值86.58億元,其中漁業產值17.86億元,占農業總產值的20.63%,水產養殖業在地域農業經濟中點有重要地位。
隨著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向縱深推進,宜興水產養殖業在穩定養殖面積的基礎上,根據“綠色發展”的總要求,將著力在結構調整上下功夫,支持濾食性魚類和對水質要求較高的特種水產養殖發展,積極發展休閑漁業和水產品加工業,努力實現產品優質、生態良好、經濟高效的現代漁業。
4、水產養殖前景預測。水產品是人類膳食結構中優質蛋白質攝入的主要內容。我國人多地少,利用水域灘涂發展水產養殖業,增強食物供給,保障糧食安全,是我國的一條可舉之路,并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長期保持較高的市場需求。同時,隨著全球海洋漁業資源持續衰減,捕撈產量萎縮,給水產養殖業的發展注入了更加強勁的動力。
宜興水產養殖面積居蘇南地區前位,工業化、城市化的快速發展使長三角地區水產養殖面積呈不斷萎縮之勢,而與之對應的則是人口眾多,經濟生活水平高,是水產品的巨大消費市場,給我市水產養殖業提供了良好的發展環境,作為水產品供應基地的地位日益突出。經過多年的發展,宜興水產養殖和經營達到較高水平,新技術、新品種廣泛應用,養殖效益較好,為今后的發展積累了技術、資金和人才基礎。
宜興市發展水產養殖優勢明顯,同時也存在多個制約因素。一是養殖空間受擠壓的力度持續加大。二是部分養殖區的溝渠、道路等配套設施尚不完善,與現代養殖業發展的要求不相匹配,特別是集中連片養殖區。三是基層漁業專技人員出現斷層,年齡老化、知識結構老化日益嚴重,與現代新興漁業發展要求不相適應。
第八節 水域灘涂發展的總體思路
認真貫徹落實“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發展新理念,牢固確立“山水林田湖,生命共同體”的綠色發展新思路,合理區劃布局,加強基礎建設,革新生產方式,加快漁業一二三產融合,促進轉型升級,發展現代漁業,把宜興建設成為長三角地區水產生態養殖示范基地。
1、科學區劃布局。根據自然資源條件和經濟社會發展總體規劃,綜合環境承載實際,將宜興境內水域灘涂(太湖、滆湖省管湖泊除外)劃分為禁止養殖區、限制養殖區和養殖區,推行“一張圖”管理,實現水產養殖資源的最優化配置,穩定漁業發展基礎。
2、加強基礎建設。采取政府引導、市場參與、業主主導的方式,加快推進適養區連片池塘標準化改造,引進現代工廠化養殖設施裝備,適度配套休閑漁業設施,美化養殖區域環境。加強水產市場、技術培訓、分揀包裝、冷藏保鮮等漁業公共服務平臺建設,提高水產養殖業的產業化經營水平。加強養殖環境監測體系建設,設立養殖水排放監測點,對養殖用水排放實施實時監控。
3、推動科技進步。加快新品種引育、新技術應用、新模式推廣、新裝備武裝等漁業“四新”步伐,緊跟市場適時調整養殖結構,利用設施提高養殖安全水平。普及推廣物聯網技術,開發魚病遠程診療技術與業務,促進精準漁業發展。到2020年、2025年、2030年,全市水產養殖品種良種覆蓋率分別達到80%、90%和95%。
4、革新養殖方式。圍繞提高水產品質量品質和創建“生態保護引領區”的要求,應用生物工程技術,積極發展生態養殖,推動水產由注重量的擴張向量質并舉轉變,向市場提供更多優質生態魚類產品;加快 設施化改造,核定不少于10%的面積建設養殖尾水凈化池塘,構筑內部循環體系,鼓勵發展循環水養殖,實現養殖廢水“零排放”或達標排放。
5、強化質量管理。切實加強水產養殖投入品管理,全面推行魚飼料、魚獸藥實名制銷售,完善銷售使用臺賬制度,加強魚獸藥市場監管,嚴禁違禁添加劑和魚獸藥的銷售和使用。加強水產品質量檢測,完善檢測體系,落實檢測責任,實現產地檢測檢驗常態化。大力發展“三品”生產和認證,到2020年、2025年、2030年全市“三品”水產品占比分別達到65%、70%和90 %。
6、創新經營機制。加快現代漁業建設,充分利用水域灘涂優美生態環境和特種漁業資源,發展休閑漁業;支持重點水產養殖集中區建設水產品交易專業市場,促進水產商品轉化;鼓勵發展現代物流業,應用“互聯網+”,大力發展網絡營銷,不斷提高水產養殖業的生產經營效益。到2020年、2025年、2030年全市高效設施漁業占比分別達到40%、60%和80%。
第三章 養殖水域灘涂功能區劃
第九節 禁止養殖區
(一)類型
1、橫山水庫、油車水庫、龍珠水庫和西氿等飲用水水源地取水口區域;
2、江蘇省生態紅線區域保護規劃明確的宜興市域內一級保護區(一級管控區)水域,包括陽羨景群、國山景群、座神山景群、橫山水庫景點的核心景區;
3、東氿、團氿等水產種質資源保護區;
4、瀆邊公路以東區域;
5、河、湖、蕩行洪通道水域和通航河道水域;
6、法律法規規定的其他禁止從事水產養殖的區域。
(二)管理措施
1、禁止水產養殖。
2、屬地政府和管理單位切實加強管理,嚴格執法,確保不發生人工養殖行為。
第十節 限制養殖區
(一)類型
1、江蘇省生態紅線區域保護規劃明確的二級保護區(二級管控區),包括龍池山省級自然保護區、宜興國家森林公園、太湖(陽羨景區)風景名勝區、橫山水庫飲用水源地保護區、油車水庫備用水源地保護區等一級管控區以外的區域。
2、瀆邊公路以西至太湖沿湖岸3公里緩沖帶水域。
3、其他內河支浜、自然水域和及其他非飲用水水源地的水庫塘壩。
4、法律法規以及上級行業主管部門明確規定限制養殖的區域。
(二)管理措施
1、不得新增和擴大養殖規模,落實控制性放養措施,所有內河支浜不得從事人工養殖,其他水域應放養以濾食性為主的魚類,采取污染防治措施,污染物排放不得超過國家規定的污染物排放標準。利用魚類改善水質的水域,應嚴格控制放養品種、數量和投入品,加強養殖過程監管,力控養殖產污量。
2、采用生態養殖模式,配置養殖尾水凈化蓄水池,有條件的單位實施工業化循環水養殖,實現水產養殖廢水零排放或達標排放。
3、如出現污染物排放超過國家規定的,要求限期整改,整改后仍不達標的,限期搬遷或關停。
第十一節 養殖區
(一)類型
宜興市域內除禁止養殖區、限制養殖區以外的水域、灘涂(不包括太湖、滆湖省管湖泊)。
(二)管理措施
1、科學確定養殖基數,引導調整養殖結構與養殖模式,推廣漁業科技,指導養殖農戶合理投餌、使用藥物,防止造成水域環境污染。落實《水產養殖質量安全管理規定》,規范水域灘涂養殖發證登記工作。加強行政執法,查處無證養殖,嚴肅處理非法侵占養殖水域灘涂行為,規范養殖水域灘涂開發利用秩序。
2、鼓勵池塘養殖區發展工廠化設施養殖和其他稻田綜合種養,支持發展生態養殖,調整優化養殖結構,提高凈水養殖占比,落實養殖廢水排放標準,構筑生態循環體系。
第四章 保障措施
第十二節 加強組織領導
1、宜興市人民政府總體負責養殖水域灘涂規劃的組織領導,建立統一協調機制,強化規劃執行,制定支持保護水域灘涂水產養殖發展政策,嚴格督促相關部門認真履職,保障生態保護與產業發展的互促共進。
2、宜興市水域灘涂水產養殖規劃落實由宜興市農林局具體負責。規劃區主管部門和所在鎮(街道)共同管理,水利、國土、環保、規劃、城管、市場監管、財政等部門各司其職,鎮(街道)屬地負責,有效保障規范落實。
3、宜興市農林局負責規劃執行的具體業務指導,加強生態養殖技術培訓,服務水域灘涂水產養殖業發展,組織資源力量支持水城灘涂養殖區的基礎設施建設,促進水產養殖產業轉型升級。
第十三節 強化監督檢查
1、農林、水利、國土、環保、規劃、城管、市場監管、財政局等部門建立聯動機制,合力加強宜興市域水域灘涂用途管制與使用管理規范,強化標準制定與落實,嚴格行政執法,有效保障水域灘涂生態安全和產品質量安全。
2、切實加強養殖水域灘涂生態保護,由環保部門會同農林部門加強養殖水體與養殖尾水排放監測,實施最嚴格的管理處罰措施,有效落實養殖用水排放標準。
3、完善養殖水域灘涂使用審批。依照《市政府關于同意換發水域灘涂使用證的批復》(宜政發[2014]158號)、《宜興市新版水域灘涂養殖證換發證工作實施方案》(宜農林[2015]20號)文件,對符合條件頒發養殖許可證的水域,按照實地踏勘,詳細調查,公示和報批等程序進行。禁養區,限養區原則上不再發放養殖使用證。
嚴格禁止變更養殖區功能,確實需要變更的由養殖生產者提出申請,經主管部門審核,報市政府批準。沒有履行報批手續的,養殖區功能實際發生了變更,限期恢復原有功能,并追究相關人員的責任。
4、進一步宣傳漁業生產相關法律法規,提高養殖生產者依法生產的自覺性。宜興市農林局開展漁業投入品經營單位和生產單位執法檢查,打擊經營和使用國家禁用漁業投入品的犯罪行為;開展非法捕魚和危害養殖生產者權益的執法檢查,維護正常的漁業生產。
第十四節 完善生態保護
1、進一步宣傳推廣生態養殖技術,全面推進全市生態養殖的發展。
2、加強養殖污染防控。對外河水源分段布點進行監測分析,加強預警防控機制。重點關注水產養殖水域污染事故,一旦發生立即介入,排查污染源,并做好后續處理工作。
3、開展養殖排放監測工作。現階段養殖水體監測主要以無公害基地水樣抽測為主。2020年前開展養殖尾水監測排放試點工作,2025年前在重點養殖區落實先監測后排放工作,2030年前進一步擴大監測排放范圍,有效控制水產養殖面源污染。
4、示范減排技術。針對宜興市常規魚養殖規模偏大的特點,引導常規魚向特種水產方向轉化,降低養殖產量,降低飼料投入量。
開展常規魚養殖尾水收集、凈化、回用試點工作,開展常規魚魚池有效種植水生植物試點工作。開展河蟹養殖全程水草控制技術研究,提高養殖中后期水草生長質量,增強蟹池后期水質自凈能力。試點推廣魚(蟹)稻共生技術。
示范推廣工業化循環水養殖,2020年前完成多個點的試驗示范工作,2025年前在重點養殖區加以推廣。
第十五節 其他保障措施
1、開展輿論宣傳,通過電視、報紙、網絡以及參加各類農產品展覽會宣傳宜興水產的優勢,擴大宜興水產品的知名度,促進對外銷售。開展養殖水域灘涂規劃宣傳,加深全社會對宜興水產養殖的現狀、發展趨勢以及規劃內容的了解,爭取社會各方面對宜興水產發展的關心和支持。
2、加強技術服務體系建設,重點提高市、鎮兩級漁技員的業務水平,通過技術培訓和專業技術人員招聘,解決目前出現的專業技術人員斷層問題。加強對養殖基地、廣大養殖戶的培訓,通過科技入戶等途徑,進一步提高水產養殖技術水平。
3、加強質量保障體系建設,提高水產品質量安全。將水產品生產、加工、經營納入法制化管理軌道。開展對重點水域、無公害基地、出口水產品產地環境監測,加大對產地水產品和市場水產品質量的檢測力度。逐步推進水產品市場準入和水產品質量可追溯制度,加快無公害、綠色、有機水產品認證步伐。
4、加強流通體系建設,培育壯大水產品銷售經紀人隊伍,加快建設本地水產品批發市場,扶持發展擴大水產品網上銷售。
5、鼓勵工商資本投資水產養殖業,促進多元化投入機制。發揮項目財政資金的導向作用,強化重點基地建設。加強政府對一些全局性、關鍵性能明顯促進水產養殖發展的基礎設施建設。
第五章 附 則
第十六節 規劃效力
養殖水域灘涂規劃一經批準,即具有法律效力,未經規定程序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隨意更改。宜興市農林局應定期對規劃實施情況開展評估,因不可抗力或重大項目建設等原因,養殖水域灘涂環境發生重大改變確需修改的,由宜興市農林局提出修改方案,報宜興市人民政府批準后修改實施。
第十七節 規劃圖件
規劃圖為規劃文本附件,具與文本同等的法律效力。
附件:1、宜興市水產養殖主要水域現狀示意圖(略)
2、宜興市水產養殖主要功能區規劃示意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