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號 | 宜政辦發[2017]98號 |
| 制發機關 | 宜興市人民政府辦公室 |
| 成文日期 | 2017-07-01 |
| 文件類別 | 文件 |
| 文件狀態 | 執行中 |
各鎮人民政府、環科園、經濟技術開發區管委會、市各街道辦事處、市各辦局、市各直屬單位:
《關于加快全市政務服務網建設的實施方案》已經市委常委會討論通過,現印發給你們,請抓好貫徹落實。
宜興市人民政府辦公室
2017年6月17日
關于加快全市政務服務網建設的實施方案
為貫徹落實《國務院關于加快推進“互聯網+政務服務”工作的指導意見》(國發[2016]55號)和《省政府關于加快江蘇政務服務網建設的實施意見》(蘇政發[2017]53號)文件精神,進一步深化推進“放管服”改革,優化政務服務,提高行政效能,增強企業和群眾獲得感和滿足感,根據《市政府辦公室印發無錫市關于加快全市政務服務網建設實施方案的通知》(錫政辦發[2017]84號)要求,結合我市實際,現就加快全市政務服務網建設提出如下實施方案。
一、工作目標
深入貫徹黨的十八大和十八屆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會和省、無錫市第十三次黨代會精神,圍繞簡政放權、放管結合、優化服務的總體要求,根據無錫市政務服務網建設的實施方案,加快與省政務服務網無縫對接,建成市、鎮(園區、街道)、村(社區)三級聯動、部門協同、一網辦理的兼具標準、管用、特色的宜興市政務服務網,在無錫市內處于領先水平。
1、標準。按照省政務服務網建設的標準和規范,在省政務服務網總體建設的框架下,統一我市政務服務門戶、政務服務移動客戶端和微信公眾號、身份認證系統、公共支付平臺、電子證照庫、快遞服務渠道、用戶中心,在江蘇政務服務網總門戶上開設宜興政務服務分廳,并與我市政府門戶網站整合。
2、管用。各類網上政務服務做到“應上盡上,全程在線”,行政權力清單、辦事指南等實現“一數一源”;綜合運用身份證實名認證、手機驗證、第三方支付認證等技術手段,實現自然人和法人統一身份信息在線校驗核對,逐步做到省內網上政務服務“一次認證、全網通行”;政務服務線上線下、前臺后端深度融合,實現“網上批、快遞送、不見面”。
3、特色。實現我市“政務服務、涉審中介、熱線受理、資源交易”網上大廳高度集成,并與省政務服務網無縫對接;各類政務(公共)服務APP應用、微信公眾號豐富多樣,手機“查、繳、辦”一站式服務簡便易用;套餐式個性化服務產品上架供選,滿足企業和群眾目的性需求。
二、主要任務
(一)以政務服務事項清單為基礎,構建統一的業務支撐體系。
1、明確應上盡上政務服務清單。6月底,市編辦根據省“三級四同”權力清單,編制完成全市“許可、征收、給付、確認、獎勵、其他”6類權力(剔除審核轉報、監管談話、現場檢查等)政務服務事項清單(含無錫市設權力);市法制辦在市編辦提供清單后的10日內完成合法性審查。我市權力事項按照“三級四同”要求,完成“同一事項、同一標準、同一編碼”,并建立動態更新機制。
(牽頭部門:市編辦、法制辦;責任單位:市各有關部門)
2、抓緊實現應上盡上。6月底,我市政務服務事項“應上盡上”在線率達到100%。年內,在線申請辦件事項達到50%以上。在此基礎上,各部門要對《辦事指南》的準確、規范、完整、及時等要求逐一進行核查校對,我市政府門戶公示的事項條目和內容必須和省政務服務網上運行的事項完全一致。
(牽頭部門:市政務辦、經信委;責任單位:市各有關部門)
3、梳理發布“不見面”和“見一次面”政務服務事項清單。7月底,發布我市“不見面”和“見一次面”政務服務事項清單。
(牽頭部門:市政務辦;責任單位:市各有關部門)
4、優化再造網上服務流程。按照“凡是能通過網絡共享復用的材料,不能要求企業和群眾重復提交;凡是能通過網絡核驗的信息,不得要求其他單位重復提供;凡是能實現網上辦理的事項,不得要求必須到達現場辦理”的要求,6月底,完成網上申請、受理、審查、決定、送達等流程的優化、簡化,推進辦事材料目錄化、標準化、電子化。年底前,做好經濟技術開發區相對集中行政許可權改革后審批事項業務流程的優化再造,實現網上并聯審批。
(牽頭部門:市編辦、政務辦;責任單位:經濟技術開發區、各有關部門)
(二)以政務服務信息共享為核心,構建統一的技術保障體系。
5、加快實現政務服務信息共享。按照國家《“互聯網+政務服務”技術體系建設指南》、“三級四同”權力清單和省政務服務網相關標準規范,采取“市級開發、市(縣)區運用、覆蓋鎮(園區、街道)、延伸村(社區)”的模式,在9月底無錫市完成政務服務管理平臺的升級改造,并與省政務服務網的“身份認證、政務服務事項管理、公共支付平臺”實現無縫對接的基礎上,實現我市政務服務管理平臺咨詢、預約、申報、受理、辦理、公示、查詢、反饋、投訴、評價、監督等線上線下一體化運行,同時與實體大廳智能設備對接。利用電子證照批文管理系統,做好電子證照的實時匯聚,實現與無錫管理系統的信息共享;與“郵政EMS系統”線上線下無縫對接;推進省投資項目在線審批監管平臺、信用綜合服務平臺、市場監管信息平臺與我市政務服務管理平臺無縫對接,實現事中、事后監管信息的雙向推送,形成監管信息的全覆蓋,爭取政務服務全鏈條閉環運行,切實減少二次錄入,提高工作效率和數據質量。
(牽頭部門:市政務辦、經信委;責任單位:市編辦、發改委、市監局、郵政局等有關部門)
6、暢通辦件信息推送渠道。按照省《辦件信息庫數據交換規范》,6月中旬,在無錫市完成政務服務數據報送系統升級改造的基礎上,與省政務服務網實時交換辦件過程信息。6月底,各部門將原辦件的過程信息與“三級四同”清單建立映射關系,完成1-6月份辦件過程信息的轉換,并批量上傳省政務服務網。
(牽頭部門:市政務辦;責任單位:市各有關部門)
7、完善網上服務功能。按照統一的UI設計規范,6月底,結合我市實際,開設體現宜興特色的“旗艦店”,與政務服務網線上線下、前臺后端深度對接,做到“一次認證、全網通行”。市財政局要將行政事業性收費、經營服務性收費、政府性基金收費等接入省統一公共支付平臺,并于6月底前將已與網銀和第三方支付平臺對接的繳款業務全部入駐市政務服務網;圍繞企業群眾目的性需求,6月底前,在政務服務網上實行2項以上的網上套餐式服務;年底前,編制完成30個涉及個人事務的“一口受理、網上運轉、并行辦理、限時辦結”的套餐式政務服務產品。
(牽頭部門:市政務辦;責任單位:市財政局等有關部門)
8、加快推進實體大廳與政務服務網的深度融合。突出用戶體驗,提升實體大廳智慧化服務能力。市、鎮(園區、街道)政務(便民)服務中心要合理布置預登記、自助上網、自助查詢、自助申報等終端設備,推廣使用雙屏顯示、自助叫號、咨詢互動等系統,設置免費WIFI、電子大屏、政務服務導服系統,開設“江蘇政務服務網體驗區”,為群眾提供可感可視的智能化“一站式”服務。
(牽頭部門:市政務辦;責任單位:各鎮、園區、街道)
(三)以功能拓展為重點,構建統一的基礎應用體系。
9、加快拓展網上辦事渠道。各部門要梳理現有移動端辦理事項和移動端特色應用,不再新建面向互聯網用戶的政務服務類移動客戶端,已建的系統要在6月底前完成與市政務服務移動客戶端的功能整合。重點推動工商登記、交通出行、稅費繳納、文化教育、醫療衛生、微警務、社保、公積金等熱點服務事項的移動辦理,引入社會力量和第三方平臺,提升手機服務的“查、繳、辦”一站式服務能力。年底前,完成省政務服務網宜興分廳與我市政府門戶網站政務服務功能的整合。
(牽頭部門:市經信委、政務辦;責任單位:市各有關部門)
10、加快推動基層服務無縫對接。加強鎮(園區、街道)政務(便民)服務中心和村(社區)便民服務點的建設,充分利用共享的網上政務服務資源,貼近需求做好政策咨詢和辦事服務,重點圍繞勞動就業、社會保險、社會救助等領域,開展上門辦理、免費代辦等,為群眾提供便捷的綜合服務。年內,全市的政務服務網要實現市、鎮(園區、街道)兩級全覆蓋,有條件的向村(社區)延伸。
(牽頭部門:市政務辦;責任單位:市各有關部門,各鎮、園區、街道)
11、加快實現涉審中介一網管理。建設網上中介服務大廳,按照“鼓勵競爭、統一監管”的要求,推動涉及審批的各類認證、評估、審圖、代理、檢查、檢測等中介服務機構和監管機構全部進駐網上中介服務大廳。逐步優化網上中介服務大廳應用,增設中介項目選取、中介服務報名、中介服務評價等在線功能,形成“項目公示、資質篩選、自助報名、結果公示、服務評價、全程監控”等全流程服務機制,不斷規范涉審中介公開、公平、公正開展服務。
(牽頭部門:市發改委、經信委;責任單位:市編辦、政務辦、環保局、建設局、財政局、物價局等有關部門)
12、加快實現公共資源交易一網公開。加快公共資源交易信息化平臺整合,做好與省公共資源交易信息平臺的對接,為市場主體、社會公眾、行政監管部門提供信息發布、交易保障、行政監管、信用核查和決策支撐等綜合服務功能。
(牽頭部門:市招管辦;責任單位:市公共資源交易中心、國土局、財政局)
13、加快實現政府熱線一網服務。實現市12345熱線平臺和“無錫12345在線”平臺的對接,實現工單辦理的信息系統對接,實現統一接聽、按責轉辦、限時辦結,統一督查、統一考核。健全完善“語音、網絡、傳真”三位一體在線受理服務的功能;利用大數據政情民意分析系統,強化全媒體服務、智慧化管理和大數據分析能力,探索推動市12345政府熱線實現熱線向在線、咨詢向辦事兩個跨越,為市委、市政府領導精準決策提供服務。
(牽頭部門:市政府辦;責任單位:市公用事業局等有關部門)
14、加快實現公共服務一網對外。推進市網上公共服務平臺整體嵌入市政務服務網,實現“統一登陸、一號認證、一網辦理”。
(牽頭部門:市政府辦;責任單位:市經信委及各有關部門)
(四)以電子監察為手段,構建統一的評價監管體系。
15、建立網上服務評價體系。以用戶為中心,從公眾體驗的角度,圍繞服務方式完備度、服務事項覆蓋度、辦事指南精準度、在線服務深度、在線服務成效度等方面,評估網上政務服務的可達性、可見性、可辦性,掌握網上政務服務的實施效果,及時發現用戶痛點、興奮點,為政務服務持續迭代升級提供技術支撐。定期形成政務服務網運行報告,公開運行數據。
(牽頭部門:市政府辦;責任單位:市政務辦及各有關部門)
16、建立糾錯機制。以群眾滿意為根本標準,建立群眾參與機制,發揮媒體監督、專家評議、第三方評估等作用,通過模擬辦事、隨機抽查、星級評定、經驗分享等方式,深入了解線上線下服務情況。要對企業分行業、分規模開展“大走訪”活動,聚焦創業創新,從具體的辦事場景入手,進行全鏈條分析,深入排查政務服務網建設中的薄弱環節,有針對性解決問題。在市政務服務網上設立曝光糾錯欄目,公開群眾反映的辦事過程中遇到的困難和問題,及時反饋處理結果。
(牽頭部門:市政府辦;責任單位:市監察局、政務辦及各有關部門)
17、推進線上線下互為一體的服務督查。利用政務服務網上督查系統,全事項、全過程對“在線咨詢、服務效率、業務流程、收費標準、辦理結果、辦事評價”等重點環節進行實時監測,實現對全市各部門政務服務運行過程的“一站式”監管;加強對鎮(園區、街道)便民服務大廳服務狀況的實時監測,并逐步向村(社區)延伸。
(牽頭部門:市政務辦;責任單位:市各有關部門,各鎮、園區、街道)
18、嘗試“物聯網+政務服務”。以“物物相聯,感知服務”為目標,加強場景式服務的深度開發和社會化運用,在政務服務大廳探索建立“AI服務導航”,開設“智能機器人問答”,變群眾“找服務”為物聯“幫服務”;對大廳環境的溫濕度、空氣質量、環境噪音等實施實時監測,提升政務服務大廳環境智能化管理水平;布設人流監控傳感器,與業務辦件系統實時對接,為群眾辦事開展引導服務;對各類智能終端和大廳工作秩序集中管控,實行統一監測、統一分析、統一調度,提升管理綜合效應。
(牽頭部門:市政務辦;責任單位:市各有關部門)
三、組織實施
(一)加強組織領導。成立市政務服務網建設協調推進小組,由市政府分管市長擔任組長,市政府辦公室主任、分管副主任擔任副組長,市編辦、發改委、經信委、財政局、法制辦、政務辦等部門主要負責同志為成員,統籌協調政務服務網建設。小組下設推進辦公室,設在市政務辦,具體負責協調推進、數據管理、督促檢查和運行保障工作。各部門也要成立相應的組織領導機構,抓好任務落實。要加強市政務服務網建設的經費保障,為工作順利開展創造條件。
(二)抓好監督考核。將市政務服務網建設列入年度重點工作和重點督查事項,并納入年度市級機關部門工作考核意見及鎮(園區、街道)科學發展工作考核意見。建立工作報告制度,定期通報各部門、鎮(園區、街道)工作進展和成效,及時總結典型經驗,查擺突出問題,提出整改意見。開展專項督查,市政府將對推進政務服務網建設、政務服務事項在線申辦等情況開展專項督查,加大問責力度,對重視不夠、落實不力的要亮“紅牌”。
(三)鼓勵工作創新。按照全市政務服務網建設的統一部署,各部門、鎮(園區、街道)要積極開展工作創新,將高頻、剛需、面廣的應用匯聚到政務服務網PC端和移動端,制定符合實際的工作方案,并在本方案公布后7個工作日內報市政務服務網建設協調推進小組辦公室備案。
(四)做好宣傳推廣。廣泛發動媒體宣傳政務服務網的服務功能、建設成效,做到“電視有圖像、報刊有文章、廣播有聲音、網絡有資訊”。結合全市開展的“連心富民,聯企強市”大走訪,定期組織下基層、進廣場、到社區宣傳推廣政務服務網活動,提高社會認知度和認可度。政府部門工作人員尤其是政務服務人員要帶頭下載體驗和宣傳使用,在朋友圈分享推廣,確保無錫下達我市“年內至少完成19.2萬訪問人數,1.9萬次手機APP下載安裝量、1.73萬實名用戶注冊量”的工作目標圓滿完成。
附件:全市政務服務網建設任務分工表(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