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號 | 宜政辦發[2017]85號 |
| 制發機關 | 宜興市人民政府辦公室 |
| 成文日期 | 2017-05-31 |
| 文件類別 | |
| 文件狀態 | 執行中 |
各鎮人民政府,環科園、經濟技術開發區管委會,市各街道辦事處,市各有關單位:
推進糧食生產全程機械化,是加快推進農業現代化建設的重要內容,也是促進農業增產、農民增收的重要舉措。為貫徹落實《省政府辦公廳關于加快推進糧食生產全程機械化的意見》(蘇政辦發[2016]24號)、《無錫市政府辦公室關于加快推進糧食生產全程機械化的意見》(錫政辦發[2016]145號)文件精神,推進糧食生產全程機械化,全面提升農業機械化水平,現就推進全市糧食生產全程機械化工作提出如下意見。
一、準確把握總體要求
(一)指導思想。認真貫徹黨的十八大和習近平總書記視察江蘇重要講話精神,按照無錫國家現代農業示范區和無錫國家農業科技示范園區建設的總體要求,以全面提升全市糧食生產全程機械化水平為核心,遵循“政府引導、裝備支撐、技術引領、服務保障、協同推進”的指導原則,以水稻、小麥兩大作物為主要對象,以耕整地、種植、植保、收獲、烘干、秸稈處理為重點環節,加快推進農機科技創新、組織創新和制度創新,培育壯大農機服務市場主體,重點突破糧食產地烘干、高效植保等薄弱環節,鞏固提高機械化種植水平,推動農機農藝深度融合,切實增強糧食生產綜合保障能力。
(二)目標任務。至2018年,全市小麥、水稻二大作物生產全程機械化水平達到85%以上,其中小麥生產達到85%,水稻達到80%以上。在6個生產環節中,耕整機械化水平達到100%;小麥種植機械化水平達到85%以上;水稻機插秧水平穩定在80%以上;植保機械化水平達到92%以上;收獲機械化程度達到95%以上;機械化烘干能力達到70%以上,其中產地烘干能力達到50%以上;秸稈機械化還田比例達到70%以上,其中小麥秸稈機械化還田比例達到80%以上,水稻秸稈機械化還田比例達到60%以上。全市15個主要涉農鎮、街道均實現糧食生產全程機械化,其中徐舍鎮、楊巷鎮、西渚鎮、和橋鎮、芳橋街道、新街街道、官林鎮于2017年實現糧食生產全程機械化,張渚鎮、高塍鎮、周鐵鎮、萬石鎮、丁蜀鎮、新建鎮、屺亭街道、新莊街道于2018年實現糧食生產全程機械化。
二、著力提升機械化裝備技術水平
以提高耕整地、種植、植保、收割、烘干、秸稈處理等主要環節機械化水平為重點,圍繞農機裝備和作業水平發展目標,以水稻機械化育插秧和糧食烘干等為重點,進一步優化農機裝備結構,促進農機農藝融合,提升糧食生產全程機械化水平。
(一)著力提高水稻機械化種植水平。水稻主推毯狀秧苗機插技術,著力提升水稻機插秧技術水平。重點發展以工廠化育秧流水線和高性能乘坐式插秧機為主要內容的育插秧中心,確保集中供秧和機插率均在80%以上。突出水稻集中育供秧示范推廣,各鎮、街道要合理布局集中育插秧中心,規范集中育秧技術操作規程,提高育秧水平和育秧質量;突出機插作業質量,提高機手和機插作業服務組織的質量意識,確保機插達到農藝要求;突出統一服務,堅持以鎮村組織為機插秧責任主體,以農機大戶和農機專業合作組織為依托,實現整鎮(街道)、整村集中推進。到2018年,全市更新高速插秧機250臺,建設2000畝以上集中式育插秧中心59個。
(二)著力提升小麥機播水平。各地要根據小麥品種、播期、秸稈還田方式、土壤條件及配套農藝技術的差異,合理選擇作業模式和配套機具,加強稻秸稈機械化還田與小麥機條播集成技術應用,加大小麥種植復式、聯合作業機械推廣力度,到2018年全市小麥種植機械化水平達85%。
(三)著力提升機械化田間管理技術水平。根據目標產量及土壤肥力,結合配方施肥要求,努力提高肥料使用效率,控減化肥施用量。大力開展綠色防控與統防統治融合示范創建活動,不斷提升病蟲專業統防統治效果。重點發展高效植保、精準施肥機械化技術,加大高地隙噴桿植保機示范推廣力度。到2018年,全市植保機械化水平達92%,新增自走式高地隙植保機84臺。
(四)著力提升機械化收獲技術水平。重點發展高性能聯合收割機,加快老舊收割機更新換代,優化裝備結構,提高自給能力,降低對跨區作業過度依賴風險,確保機具存量滿足實際生產需求,不斷提高收獲作業質量和使用效率,確保糧食豐產豐收。到2018年,全市收獲機械化水平達95%以上,報廢更新聯合收割機120臺。
(五)著力提升機械化烘干技術水平。通過合理規劃、科學布點、典型示范、擴面推廣,積極鼓勵農機合作組織、種田大戶和糧食收儲企業采用先進適用機械化烘干技術,加快機械化烘干示范基地(中心)建設,著力提升糧食產地機械化烘干能力,到2018年,全市機械化烘干能力達70%以上,其中產地烘干能力50%以上。到2018年,全市新增烘干機220臺,建設3000畝(60噸)以上烘干中心41個。
(六)著力提升秸稈機械化還田集成技術水平。各地把機械化還田作為稻麥秸稈綜合利用主渠道,按照“夏季還田為主,秋季適度還田”的要求,大力推廣麥秸稈機械化還田與機插秧集成技術、稻秸稈機械化還田集成小麥精量播種技術。重點發展大馬力拖拉機和配套機械,擴大機械粉碎還田、旋耕滅茬播種面積,滿足農藝要求,提升還田效果,到2018年,各地秸稈機械化還田率達70%以上,其中小麥秸稈機械化還田比例達到80%以上,水稻秸稈機械化還田比例達到60%以上,更新100馬力以上拖拉機110臺。
三、切實加大示范創建力度
(一)培育和壯大新型服務主體。堅持以連片治理土地為基礎、扶持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為抓手、提高社會化服務為支撐,積極推進土地流轉,發展多種形式的適度規模經營,充分發揮農業機械的規模化作業優勢,提高勞動生產率、土地產出率和資源利用率,促進稻麥增產、農民增收。積極培育和做大做強農機大戶、農機合作社、家庭農場等新型經營服務主體,深入開展示范社創建活動,加強農機裝備能力、作業服務能力、規模經營能力、產業化發展能力、配套保障能力的建設,大力培育服務型、經營型、產業型農機示范合作社,推進訂單式、托管式、聯耕聯種等農機社會化服務,發展適度規模經營。到2018年,力爭農機合作社作業服務面積占各地農機作業面積的80%以上,發揮糧食生產全程機械化示范創建主力軍作用。
(二)狠抓示范創建。以糧食生產全程機械化示范鎮(街道)、示范村創建為抓手,實施糧食生產全程機械化示范創建行動。通過示范創建,探索總結全程機械化的技術路徑、技術模式、機具配套、操作規程及服務方式,形成可復制推廣的典型,加大示范推廣力度,輻射帶動周邊區域不斷提高糧食生產全程機械化水平。
(三)完善技術支撐體系。加快建立新型農機化技術推廣服務體系,加強鎮、街道農機推廣人才和設施建設。加大技術人員、農機手、種糧大戶的培訓力度,切實提高技術開發、示范應用、技術培訓和農機管理能力。圍繞糧食生產全程機械化,市建立機械化技術專家組,各鎮、街道明確技術指導員和作業質量監督員,主攻薄弱環節,加強農機農藝融合,推廣適合生產需要的農機技術裝備,為突破農機化發展技術瓶頸提供支撐。
(四)創新農機服務載體。根據各地實際,選擇合適的農機作業服務模式,充分發揮農業機械作業效率,促進農機長效有序發展。要發揮農機專業合作組織主力軍作用。農機專業合作組織是創建全程機械化的主力軍,是農機化發展的主攻方向。各地要鼓勵農機專業合作組織積極參與全程機械化創建,加大農機裝備投入,與整村、整區域推進同部署,開展農機作業集約化生產、規模化經營。要加大村級集體帶頭引領作用。經濟條件和農機化水平相對薄弱地區要強化村級集體或村級農機專業合作社的引領帶頭作用,加大農機具投入,采取“統一整地、統一播種、統一品種、統一施肥、統一管理、統一收獲”的“六統”集中式作業形式,提升農機化裝備水平和作業能力;對暫不具備規模流轉條件的村,要明確專人牽頭做好農戶與農機服務組織(或農機手)的橋梁紐帶作用,提高散戶糧食生產全程機械化率。要發揮農機大戶作業輻射作用。鼓勵家庭農場、農機大戶擴大農機裝備和作業能力,為散戶提供農機作業各項服務,逐步形成“半托管”到“全托管 ”的“田保姆”作業模式,提高機具使用效率,降低農業生產成本,增加收益。
四、制定落實扶持政策
根據錫政辦發[2016]145號和錫農機[2016]42號、錫財農[2016]227號文件精神,我市設立糧食生產全程機械化整體推進示范市建設項目專項資金,支持育插秧中心、烘干中心建設和主要環節農機具作業補貼。
(一)加大糧食烘干中心建設獎補。對全市范圍內服務面積達到3000畝以上、累計烘干能力(設備額定噸位,下同)達到60噸(含)以上的鎮村、農機服務組織、農機大戶創建烘干中心,市級按創建期間新增烘干噸位給予一次性分檔獎補。其中:新增40噸(含)以上的獎補3萬元;90噸(含)以上的獎補6萬元;140噸(含)以上的獎補10萬元。
(二)加大集中式育插秧中心獎補。對全市范圍內具有育秧流水線且育插秧能力達到2000畝以上的鎮村、農機服務組織、農機大戶創建育插秧中心,市級按創建期間新增育插秧能力給予一次性分檔獎補。其中:新增1300畝(含)以上的獎補3萬元;2300畝(含)以上的獎補6萬元;3600畝(含)以上的獎補10萬元;5000畝(含)以上的獎補15萬元。對累計育插秧能力達到1萬畝(含)以上的,不管新增多少,就高一次性獎補30萬元。
(三)加大新增主要農業機械獎補。對新增高速插秧機、自走式植保機、聯合收割機、糧食烘干機等主要農業機械進行作業獎補,具體補貼標準和辦法由市水利農機局、財政局另行制定下發。
(四)加大基礎設施建設力度。將糧食生產全程機械化創建作為高標準農田建設的重要內容,積極推動農田水利基礎設施建設和土地整理,加強農村機耕道路、橋梁等配套設施建設,促進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有序流轉,為規模化的農機作業服務創造條件。支持農機合作社、農機大戶興建農機具庫棚和農機維修網點等,進一步落實糧食生產經營組織糧食烘干用電享受農業用電,以及農機庫棚、維修場所和烘干配套設施用地等政策,充分調動農業生產經營組織應用糧食生產機械化技術的積極性。
五、強化組織保障
(一)健全組織體系。市政府將糧食生產全程機械化創建列入各鎮、街道考核內容,成立糧食生產全程機械化推進工作領導小組(詳見附件)。各鎮、街道要把加快推進糧食生產全程機械化納入重要議事日程,列入各級考核,加強組織領導,建立工作機制,明確工作責任,統籌協調,合力推進。市水利農機局要結合全市實際,指導各地開展創建工作,在實施糧食生產全程機械化中充分發揮職能作用。
(二)強化績效考核。加強對糧食生產全程機械化整體示范建設項目的檢查與考核驗收,對考核合格的通報表彰。各地要結合本地糧食生產全程機械化發展實際,制定科學的績效考核評價機制,加強監測評價,及時掌握進度,主攻薄弱環節,確保按期實現發展目標。
(三)強化部門聯動。市委農辦、市財政、農林、國土、糧食、供銷等部門要各司其職,強化配合,形成聯動推進的合力。市委農辦要加強土地流轉、集約化生產的政策引導,把糧食生產全程機械化指標列入農業考核評優內容。市財政局要聯合市水利農機局加大農機化發展扶持政策的調研,及時安排專項資金。市農林局要加大土地流轉,指導農民轉變種植方式,加大農機、農藝的融合。市國土資源局要按照相關規定,優先加快機庫建設用地的審批審核。市糧食局要加大種田大戶和農業(農機)專業合作社的糧食保護收購。市供銷總社要加強農機服務經營主體培育,著力提升農機服務的能力和水平。
(四)強化輿論引導。加強調研,及時總結創建工作中的好經驗好做法,典型引路,以點帶面,不斷提升整體推進水平。充分發揮廣播、電視等傳統媒體和微信、微博等網絡新媒體作用,多形式、多渠道、多層次地宣傳糧食生產全程機械化的重大意義、重要內容、技術路線,集中發布糧食生產機械化技術成果、工作成效和整村整鎮推進成果,營造全社會關心支持糧食生產全程機械化的良好氛圍。
附件:
1、宜興市糧食生產全程機械化推進工作領導小組(略)
2、宜興市糧食生產全程機械化技術指導專家組名單(略)
3、2017-2018年宜興市創建全程機械化目標任務分解表(略)
宜興市人民政府辦公室
2017年5月3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