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號 | 宜政辦發[2014]91號 |
| 制發機關 | 中國宜興 |
| 成文日期 | 2014-07-31 |
| 文件類別 | |
| 文件狀態 | 執行中 |
各鎮人民政府,環科園、經濟技術開發區管委會,市各街道辦事處,市各委辦局,市各直屬單位:
《宜興市低碳城市建設和應對氣候變化重點工作意見》已經市政府同意,現印發給你們,請遵照執行。
宜興市人民政府辦公室
2014年7月11日
宜興市低碳城市建設和應對氣候變化重點工作意見
為深入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關于加快生態文明制度建設的總體要求,切實降低城市經濟活動的碳排放強度,加快形成低碳生產、消費和生活的新模式,提高應對氣候變化能力,促進我市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根據《2014年無錫市低碳城市建設和應對氣候變化重點工作安排》,結合我市實際,現制定宜興市2014年低碳城市建設和應對氣候變化重點工作安排如下:
一、指導思想和工作目標
(一)指導思想
全面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緊緊圍繞黨的十八大關于加快生態文明建設的重大戰略部署,把應對氣候變化與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發展綠色經濟結合起來,以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為核心,通過推進產業升級,淘汰落后產能;實施減排工程,強化節能減排;發展循環經濟,擴大資源利用;推廣綠色建筑,發展低碳交通;治理大氣污染,擴大綠化覆蓋等工作,務實推動低碳發展,提升碳匯能力,控制溫室氣體排放,增強適應氣候變化的能力,減緩氣候變化的不利影響,促進經濟發展與人口、資源、環境相協調。
(二)工作目標
2014年,全市單位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量比上年下降4%;單位生產總值綜合能耗比上年下降4%;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量完成上級下達的減排任務;化學需氧量和氨氮排放量分別比上年削減0.5 %和0.05%;主要大氣污染物細顆粒物(PM2.5)濃度削減率下降5%,城市空氣質量達到及好于二級標準天數比例(AQI)達到65%。
二、重點工作安排
(一)推進產業升級,構建低碳產業體系
建設現代產業體系,大力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現代服務業、生態旅游業,服務業增加值占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不低于44.2%。高新技術產業產值占規模以上工業產值比重達36%。(責任單位:發改委、科技局)
大力發展現代高效農業。切實加快現代生態高效農業、適度規模經營實體、專業合作經濟、特色產業基地“四位一體”的現代農業建設,著力培育一批現代高效農業新亮點,完成10個循環農業項目。(責任單位:農林局)
(二)強化節能減排,嚴控用能總量
實施煤炭消費總量控制,完成市下達的煤炭消費總量控制目標任務,全市規模以上工業原煤消費量控制在544.9萬噸以內。大力實施節能工程,抓好鋼鐵、水泥、電力等重點領域和年耗能5000噸標準煤以上的重點用能單位節能降耗工作,組織實施工業節能和循環經經濟項目20個。(責任單位:經信委)
全面實施減排工程,完成宜興靈谷熱電公司等5家電力企業燃煤機組的脫硫脫硝工程,宜城南方水泥等3家水泥熟料企業的脫硝工程,江蘇新街南方水泥有限公司等17家水泥企業按照GB4915—2013規定的時限完成除塵提標改造,確保減排任務順利完成。(責任單位:環保局)
探索建立重點用能單位固定資產投資項目節能竣工驗收管理制度,由項目主管部門進行項目節能竣工驗收,通過驗收后方可向供電部門辦理接用手續。完成能源審計企業15家。(責任單位:發改委、經信委)
加快淘汰落后生產能力,鼓勵企業應用高效節能、環境友好、資源節約的技術和裝備產品,推動企業節能減排改造,按期完成市級下達的淘汰落后產能任務,關停并轉遷化工企業10家以上。實施重點節能與循環經濟項目,加快清潔生產進程,完成強制清潔生產審核企業15家、自愿性清潔生產審核企業50家。(責任單位:經信委、環保局 配合單位:發改委)
(三)發展再生能源,擴大能源利用
發展太陽能光伏發電項目,實施太陽能屋頂光伏發電、建筑一體化光伏發電和地面、水面光伏發電電站工程,加強光伏發電在建筑領域和城市照明領域的應用。加快分布式光伏發電規模化應用建設。凡屋頂面積超過2000平方米、適合建設光伏電站的建筑,在不影響城市景觀和環境保護的基礎上,應優先考慮屋頂太陽能光伏發電應用。積極利用滆湖、漁塘水面開發光伏發電,形成漁業養殖和光伏發電協調、互補發展的“漁光互補” 光伏發電項目。完成我市2014年分布式發電項目實施計劃,完成分布式光伏電站新裝機19.3兆瓦計劃目標。
(責任單位:發改委 配合單位:財政局、建設局、規劃局、供電公司,各鎮、園區、街道)
加大生物質能再生利用,積極推動農村生物質能發展,重點發展生物質發電、沼氣工程、生物質固體成型燃料。拓寬農村能源發展模式,完善秸稈收儲支體系及商業運作模式,積極開展秸稈沼氣、秸稈氣化、秸稈固化燃料、秸稈發電、秸稈綜合利用等秸稈能源化工程建設,到2017年秸稈綜合利用率達92%。(責任單位:農林局 配合單位:環保局、各鎮、園區、街道)
(四)推廣綠色建筑,深化建筑節能
大力推進綠色建筑與住宅產業化發展,繼續推進既有建筑節能改造。加強推廣綠色建材技術產品,提升綠色建筑規劃設計能力、技術整裝能力、工程實施能力和運營管理能力。切實發揮公共機構示范作用,實現單位建筑面積能耗逐年下降。提高新建建筑能效水平,嚴格執行建筑節能標準,城鎮新建建筑執行不低于65%的建筑節能標準,非粘土新墻材竣工面積占墻材建筑面積比例95%以上。散裝水泥供應量900萬噸,散裝水泥率80%以上。(責任單位:建設局、經信委)
(五)發展低碳交通,促進交通節能
2014年底前,劃定黃標車限行區,建設電子智能監控網絡,完成市下達的淘汰黃標車和老舊車輛的任務。機動車環保標志核發率達95%以上,機動車環保檢測率85%。全面完成加油站、油罐車、儲油庫的油氣回收治理工作。(責任單位:公安局 、環保局)
大力發展公共交通,投入天然氣公交車50輛、天然氣客運車40輛推進節能環保的公共交通體系建設,加大能效標識產品、節水標識產品、環境標識產品和低碳標識產品的使用推廣力度。加快天然氣加氣站建設和油改氣進程,推進出租車、教練車和船舶、港口碼頭裝卸設備“油改氣”。(責任單位:交通局 、公用事業局)
(六)治理大氣污染,應對氣候變化
加大推進全市熱電行業整合整治力度,實施清潔能源替代,積極推動燃氣電廠建設。加快“江蘇國信協聯燃氣熱電有限公司宜興2X400MW級燃機熱電聯產工程項目”和“江蘇靈谷化工余熱發電項目”建設步伐。(責任單位:發改委 配合單位:經信委)
推進高污染燃料禁燃區擴建工作。年底前拆除使用高污染燃料的各類設施或改用清潔能源。2014年底前,完成生態紅線區、高污染燃料禁燃區、省級(含)以上開發區內10蒸噸/小時及以下的燃煤鍋爐整治任務;全市10蒸噸/小時以上的鍋爐應達到新的鍋爐排放標準,完成改造(淘汰)燃煤工業爐窯35座。推進太華鎮工業集中區生物質鍋爐集中供熱項目。(責任單位:經信委、發改委 配合單位:環保局)
加快推進重點化工園區的揮發性有機化合物(VOCS)治理,啟動表面涂裝、印刷包裝等重點行業VOCS治理,推廣轄區內石化、化工等企業“泄漏檢測與修復(LDAR)”技術改造。(責任單位:環保局)
全面推行“綠色施工”管理,建立道路和建筑施工揚塵污染控制責任考核制度,建成區城市主次干道機械化清掃率比上年增加5個百分點。(責任單位:建設局、公用事業局)
(七)發展循環經濟,提高資源節約
推進園區循環化改造工作,按時序進度推進環科園和經濟開發區的園區循環化改造工作,完成江蘇宜興陶瓷產業園區生態工業園區規劃的編制工作。(責任單位:發改委 配合單位:各相關園區)
全面推進低碳經濟試點示范,開展溫室氣體排放清單編制和監測體系建設工作。環科園爭取申報國家級低碳工業園區試點。(責任單位:發改委、經信委、環科園)
(八)擴大綠化覆蓋,提升碳匯能力
強化綠化資源管護,加強城鄉綠化體系建設力度,提升城市園林綠化水平,擴大公共綠地、居住區綠地、單位附屬綠地、防護綠地、生產綠地、道路綠地、風景林地等的綠化種植覆蓋面積、屋頂綠化覆蓋面積以及零散樹木的覆蓋面積。全市綠化覆蓋率達28.5%,城市公園綠地服務半徑覆蓋率80%。(責任單位:建設局 配合單位:農林局、各鎮、園區、街道)
大力開展還林還湖還濕工程。完成云湖、荷花灣、馬公蕩濕地生態修復工程,到2014年,建設和恢復濕地面積5700畝。(責任單位:農林局)
組織實施好小流域綜合整治工程,繼續實施藍藻打撈和資源化利用工程,清淤河道282條214萬方。落實《全國地下水污染防治規劃》要求,制定貫徹實施方案,開展地下水基礎環境狀況調查,完成中國宜興環保科技工業園等重點區域調查評估任務。(責任單位:太湖辦、水利局 、環保局)
(九)強化資源保護,節約集約利用
大力開展節水型社會創建活動,萬元一般工業增加值用水量降低4%,農業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率提高1%,一般工業用水重復率達到76%。4家企業完成污水膜深度處理及中水回用工程。(責任單位:水利局)
節約集約利用土地資源,全年實施土地整治項目4000畝。確保全市90.8萬畝基本農田面積不減少、用途不改變、質量有提高。單位GDP建設用地占用下降率達到6%。(責任單位:國土局)
強化礦山環境整治,完成丁蜀鎮大狼塢、黃梅山兩個關閉礦山地質環境治理工作,共復綠坡面27124平方米。加強生物多樣性保護,創造多樣性植物景觀,提高植物多樣性保存率。(責任單位:國土局)
(十)強化宣傳教育,鼓勵公眾參與
發揮新聞媒體、民間節能環保組織和志愿者作用,完善公眾參與制度。深入開展“低碳城市”全民行動,廣泛動員全社會參與節能減排,加快構建低碳生活方式和消費模式,提升全民積極應對氣候變化的意識和能力。(責任單位:宣傳部、文廣新局)
深入開展各種形式的綠色創建活動。年內100%的星級飯店創建為綠色旅游飯店。國家級生態鄉鎮達到國家復核要求。建成省級以上生態村5個。創建江蘇省綠色社區1個,江蘇省綠色學校2所,宜興市生態文明示范單位5個,“兩型社會”示范鄉鎮(街道)1個、“兩型社會”示范村(社區)3個、“兩型社會”示范學校2所,積極開展“兩型社會”示范機關創建活動。(責任單位:旅游局、教育局、環保局 配合單位:市各相關鎮、園區、街道)
三、保障措施
(一)強化組織領導。健全低碳和應對氣候變化管理機制。市各鎮、園區、街道、責任單位、配合單位主要負責人對本地區、本單位節能和低碳工作負總責,明確目標責任。各鎮、園區、街道和各部門要進一步形成合力,確保責任到位、措施到位、投入到位、協同推進,構建起條塊結合、上下聯動、齊抓共管的工作新格局,市各主管部門要做好綜合協調和監督管理等工作,有關行業管理部門和市各鎮、園區、街道要進一步加強力量及隊伍建設,加大工作力度,切實履行本行業、本領域和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