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號 | 宜政發[2011]51號 |
| 制發機關 | 宜興人民政府 |
| 成文日期 | 2012-08-23 |
| 文件類別 | |
| 文件狀態 | 執行中 |
各鎮人民政府,環科園、經濟開發區管委會,市各街道辦事處,市各委辦局、市各直屬單位: 工業集中區是我市工業經濟發展的重要載體。近年來,我市工業集中區基礎設施不斷完善,承載能力不斷增強,企業和項目不斷集聚,產出總量不斷提高,特色優勢不斷顯現。與此同時,隨著土地等資源要素的日益緊缺,加強工業集中區內涵建設,加快轉型發展,已成為一項現實而又緊迫的任務。為此,現提出如下意見。 一、總體要求 圍繞加快推進工業經濟轉型發展、科學發展和率先發展的目標,按照“科學規劃、合理定位、節約集約、彰顯特色”的原則,以發展規劃為引導,以工業地產為重點,以項目建設為抓手,以平臺建設為保障,努力把工業集中區建設成為我市新興產業培育發展高地和傳統產業轉型升級示范基地,為加快建成全國科學發展示范城市提供強大支撐。 二、2011年工作目標 1、提高工業集中度。新辦企業和搬遷企業入區率達100%,工業園區產出比重達到87%以上。 2、提高土地利用水平。提高土地畝均投資強度和畝均產出。各工業集中區畝均投資和畝均產出均提高15%以上,分別超過290萬元/畝和250萬元/畝。 3、發展工業地產。全市新建工業地產建筑面積超過50萬平方米,建筑容積率在1.2以上,鼓勵建設多層工業地產項目。 4、提高產業集聚度。重點集中區戰略性新興產業占比達到40%以上,一般集中區特色產業占比達到60%以上。 三、工作措施 1、加強規劃引導,引領工業集中區轉型發展。 按照已經定位的新一輪土地利用總體規劃,高起點編制好集中區規劃修編方案,進一步明晰發展定位,完善落實控制性詳規,做好區域環評報批和ISO14000認證,推進集中區內企業ISO14000認證和清潔生產審核,不斷提升發展層次水平。一是全力打造特色產業園。按照轉型發展的要求,官林、高塍、新建等重點集中區要積極依托現有基礎條件和特色優勢,明確2-3個重點發展的產業,劃定各自相對集中的區域進行建設、培育和發展,加快打造特色優勢產業發展“園中園”,不斷推進傳統產業高端化、優勢產業品牌化、新興產業規模化。楊巷、芳橋等集中區要充分利用周邊重點園區的輻射優勢,努力提高加工配套能力,走特色化、差別化發展之路。新莊、新街等城郊街道集中區不再擴大范圍,要高效利用現有存量土地,新上項目一律不再單獨供地,以承租或購買工業地產的形式予以解決。湖氵父、太華等山區鎮,原則上不再安排新增工業建設用地,必須立足現有存量土地,不斷提高土地利用水平。二是合理規劃產業鏈分工。按照產業鏈上下游的分工,引導企業合理細分產品市場,在差別化競爭的同時,積極推進產業鏈條向上下游的高端領域發展。三是不斷提升集中區整體形象。嚴格落實控制性詳規,明確近期開發建設區域,嚴禁企業隨意選址建設,確保土地分期集中開發、連片開發。統籌交通、管線等基礎設施建設,企業建筑設施在滿足生產的前提下要與集中區環境景觀相協調,沿路企業應以統一式樣、統一色調、統一高度的通透式圍墻與道路分隔,打造出富有特色的園區形象,以高端載體集聚高端項目,支撐更大發展。 2、加強項目管理,倒逼工業集中區轉型發展。 一是進一步提高項目準入門檻。嚴格執行產業政策和產品發展導向目錄,進一步強調能耗、環保等剛性要求,禁止引進和投資“三高兩低”項目,大力發展低消耗、無污染的清潔型項目,投入高、占地少的集約型項目,產出多、貢獻大的稅源型項目。二是進一步提高產業集聚程度。各類新辦企業和新增投資項目(含標準廠房項目)必須入園進區,確保入區率達到100%。要嚴格按照工業集中區產業規劃和布局的要求,有針對性地進行招商引資,對不利于企業集中、產業集聚、產業鏈延伸的項目,一律不予落戶。三是進一步提升土地節約集約利用水平。落實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守住開發底線,嚴格控制新增建設用地。老企業技改擴能要立足內部挖潛,用足存量土地,對畝均產出低于全市平均水平或現有存量土地超過1/3的企業,一般不再安排其新增用地指標。對一期投資低于1億元、新增土地低于30畝的非我市確定的五大戰略性新興產業項目,原則上“只供房、不供地”。所有新增建設用地企業一律執行土地招拍掛制度和集約用地履約保證金制度,要在用地指標落實的前提下,與當地政府簽訂投資協議,明確項目投資情況、建設周期、產出規模等內容后給予立項。逐步建立項目評價獎懲制度,對項目實施不能達到協議要求的企業,將作為節能調控、稅務稽查等的重點對象,并追繳已享受的有關扶持優惠資金,著力提升土地的利用率、產出率和貢獻率。實施差別化的土地供給管理,發揮土地使用稅、土地閑置費杠桿調控作用,倒逼劣質低效企業加快退出。 3、加強平臺建設,加快工業集中區轉型發展。 一是不斷提升項目承載能力。積極順應當前我市加快公路、橋梁等基礎設施建設步伐的有利條件,加強對接溝通,超前統籌規劃設計集中區內路網、電網、燃氣管網、污水管網、通信設施以及綠化等基礎設施,積極吸引各類資金加快建設,鼓勵基礎好的集中區適度負債經營。繼續對拆遷騰地工作進行考核獎勵,積極穩妥、依法推進工業集中區內民房拆遷和居民安置工作,進一步拆出連片凈地,拆出整體形象,騰出發展空間,切實增強項目承載能力。2011年工業集中區拆遷目標為20萬平方米以上。同時,所有工業集中區都必須完成環境規劃編制,通過區域環境影響評價審批,配套建成污水集中處理設施或實現污水納管,集中區內工業廢水和生活污水納管處理實現全覆蓋。二是全力抓好工業地產項目建設。按照“產業集聚、企業集中、土地集約”的總要求,在工業集中區內劃出專門的區域,按照相關產業特點,因地制宜,集中開發建設一批以標準廠房為主要形式的工業地產項目。工業地產項目必須單獨規劃、成片建設,并經市有權部門立項審批。新規劃建設的工業地產項目建筑面積要在10萬平方米以上,利用閑置土地或老廠房改造建設的非自用工業地產項目建筑面積要在5萬平方米以上,容積率都必須在1.2以上。多層標準廠房原則上不低于三層。重點中心鎮規劃占地面積原則上控制在200畝左右,一般鎮、街道規劃占地面積原則上控制在100畝左右。鼓勵社會資本參與投資工業地產項目,實行市場化運作、公司化經營、物業化管理。工業地產項目規劃建設時要兼顧入駐企業的通用性和自身產業的適用性,嚴格按照道路紅線、河道藍線、景觀綠線等六線要求,服從規劃引導要求,高標準建設。市政府成立全市工業地產發展領導小組,并設立一定數額的促進工業地產發展專項資金,扶持促進工業地產發展。三是建設完善生活配套設施。積極引導鼓勵企業實施主輔分離。各地要積極依托現有集鎮基礎條件,超前規劃外來民工集中生活區,鼓勵企業與政府合作開發建設一批職工集體宿舍和文體娛樂等配套設施,規范管理外來民工,促使其安心工作和生活。企業廠區內一律不得新建職工生活設施,切實改變“麻雀雖小、五臟俱全”的用地模式。積極探索推行職工餐飲集中供給服務機制和職工生活住房鎮域安置辦法,減輕企業經營管理成本,提高社會化服務效率。四是加快建好公共服務平臺。鼓勵支持建設檢驗檢測、教育培訓、信息交流、展覽展示、物流配送等公共服務平臺,不斷提升產業配套服務能力。 4、加強政策扶持,促進工業集中區轉型發展。 設立總額為300萬元的工業集中區轉型發展專項資金,重點扶持五個方面:一是鼓勵集中區提檔升級。評出示范集中區和合格集中區若干,實施資金獎勵。二是扶持集中區平臺建設。鼓勵支持特色產業園區和工業“園中園”的建設,積極爭創省級以上產業示范基地,做強區域優勢品牌,最大發揮集聚效應。鼓勵支持集中區內的服務平臺建設,對新創建的科技創新平臺、生產性服務平臺給予資金獎勵。三是扶持企業搬遷入區。對集中區外符合產業政策的企業,要采取先易后難、有序推進的辦法,按照規劃要求有計劃地搬遷入區發展。四是扶持工業地產項目建設。按照宜政發(2011)50號文件單獨考核獎勵。五是扶持拆遷騰地工作。對當年新拆遷民房騰出凈地的工業集中區繼續實行獎勵政策。 附1、2011年度全市工業集中區建設目標任務表(略) 附2、:2011年度工業集中區扶持政策及考核獎勵辦法 附3、2011年度工業集中區建設百分考核細則(略) 宜興市人民政府 二○一一年三月二十八日 2011年度工業集中區扶持政策及考核獎勵辦法 一、政策扶持內容及獎勵標準 (一)鼓勵開發建設工業地產。具體政策按照宜政發(2011)50號文件執行。 (二)鼓勵拆遷騰地工作。對當年度有拆遷民房(市級財政承擔拆遷費用的除外)的工業集中區,按照3元/平方米的標準,對其實際拆遷建筑面積給予獎勵。 (三)鼓勵企業搬遷入區(含關閉)。對當年度新搬遷入區的企業,給予1萬元/家的獎勵;關閉企業減半獎勵。 (四)鼓勵爭創示范集中區。加強工業集中區建設考核工作,評出示范工業集中區和合格工業集中區各若干,分別按8萬元/個和6萬元/個的標準進行獎勵。 (五)鼓勵特色產業園區建設。對當年度獲省級、國家級榮譽稱號的產業集群的工業集中區,以及當年度新創建省級、國家級公共服務平臺的建設單位,分別給予5萬元和10萬元的獎勵。 二、政策享受及考核驗收程序 (一)工業地產方面 按照宜政發(2011)50號文件執行。 (二)拆遷騰地方面 1、當地政府向市規劃部門提出拆遷申請。 2、市規劃部門根據拆遷申請,劃定拆遷紅線圖。 3、當地政府根據拆遷紅線圖,組織對農戶房產進行評估,并與農戶簽訂拆遷協議,依法組織民房拆遷工作。 4、當地政府在年終向市經信委提出考核驗收申請,并提供拆遷紅線圖、農戶房產評估報告、拆遷協議及拆遷前后照片等材料。 (三)企業搬遷入區(含關閉)方面 1、當地政府向市經信委提出年度企業搬遷入區(含關閉)計劃。 2、當地政府在年終向市經信委提出考核驗收申請,并提供企業搬遷前后營業執照(關閉企業需提供關閉前營業執照、工商部門的企業注銷通知書)、搬遷(含關閉)前后照片等材料。 (四)示范集中區方面 1、當地政府根據市政府《關于加快推進開發區、工業集中區轉型發展的意見》,積極組織推進工業集中區的建設。 2、當地政府對照“2011年度工業集中區建設百分考核細則”, 在年終認真組織開展自評工作,并按照有關要求提供相關佐證材料,向市經信委提出考核驗收申請。 (五)特色產業園區方面 當地政府在年終向市經信委提出考核驗收申請,并提供當年度獲省級、國家級榮譽稱號產業集群或公共服務平臺的證明文件等材料。 三、獎勵資金兌現程序 市經信委根據各鎮、園區、街道提出的申請,對相關材料進行初審后,牽頭組織市監察、財政、發改、規劃、建設、國土等部門,逐個對各工業集中區進行現場考核驗收,形成考核驗收意見,并提出獎勵資金安排建議方案,報請市政府審定后,由財政部門進行撥付兌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