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號 | 宜政發[2009]29號 |
| 制發機關 | 宜興人民政府 |
| 成文日期 | 2012-08-23 |
| 文件類別 | 意見 |
| 文件狀態 | 執行中 |
|
各鎮人民政府,環科園、開發區管委會,各街道辦事處,市各辦局,市各直屬單位: 2009年是我市生態市創建的必成之年、環保模范城市的復查之年,也是最佳人居環境城市創建的開啟之年。全市各級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認真貫徹落實省、無錫市“治太”指示精神,按照我市太湖水污染防治年度工作意見,堅持鐵腕治污、綜合治理,努力做好太湖水污染防治工作,為建設富裕、和諧、秀美的太湖西線第一城打牢環境基礎,促進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現根據2009年度我市太湖水污染防治重點工作目標任務,特提出如下責任分工意見: 一、控源截污方面 1、源頭控制。一方面,進一步提高環保準入門檻。認真貫徹執行國家產業政策和區域環評、項目環評、“三同時”、排污總量控制、排污許可證和能源消耗評估等制度,對化工、印染等嚴重污染的項目進行嚴格控制。另一方面,大力發展高技術、高效益、低消耗、低污染的“兩高兩低產業”,重點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和現代服務業,加快傳統產業的技術改造,加快形成節約、環保、高效的產業體系,切實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走新型工業化道路。(牽頭部門:環保局;參與部門:發改局、經貿局、科技局、外經局) 2、污染減排。圍繞“到2010年全市主要污染物排放比2005年下降20%以上”的總量減排目標,堅持多管齊下落實減排措施,確保全年減排任務的全面完成。一是繼續狠抓結構減排。堅決關閉和淘汰生產工藝落后、環境污染嚴重、資源利用粗放、不能穩定達標的劣質產能,持續開展重污染行業專項整治,確保完成第二輪“五小”、“三高兩低”企業的整治任務,有效解決結構性污染問題。二是鞏固強化提標減排。按照新的污染排放標準,繼續鞏固和深化印染、化工等行業的“提標”工作,以及11個城鎮污水處理廠的“提標”、除磷脫氮工作,有效提高達標率,減少污染排放。三是積極推進回用減排。結合節水型城市建設,積極引導協聯熱電、靈谷化工等規模企業和所有印染企業、污水處理廠實施“中水回用”工程,走減排、節能、降耗、增效的新型工業化道路。四是嚴格實施管理減排。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和清潔生產,根據省經貿委、環保廳的部署,年內對50家以上化工、印染等重污染行業的企業開展清潔生產審核,完成省第四批11家企業的強制性清潔生產審核任務,全面啟動第五批強制性清潔生產審核,積極開展爭創省級以上循環經濟試點和環境友好型企業活動,力爭在2010年建成2家省級以上生態工業園(循環經濟示范園)。(牽頭部門: 環保局、經貿局;參與部門: 發改局、水利局、水務辦) 3、監測監管。加快建設布局合理、能力到位、手段齊全、裝備先進的環境預警監測系統,全面完成覆蓋全市水域的15個水質自動監測站,對橫山水庫飲用水源地、11個小康斷面、28個河長制斷面、41個水質功能區以及293個農村地表水斷面實施嚴密監測,及時掌握區域內的水文、氣象及水質狀況,監視沿湖水域藍藻水華的動態變化,對藻類的產生、水華的形成、水質惡化作出預判,防止發生太湖水質危機和生態破壞事件。加大環境執法監管力度,堅持以整治違法排污企業保障群眾健康專項行動為抓手,建立形式多樣、時段多變、富有彈性、內容豐富、重點突出的立體式現場執法監管體制,每月夜間突擊檢查不少于1次,始終保持對污染企業高壓監管的態勢,防止超標排污和污染事故發生。同時嚴肅查處和嚴厲打擊超標排污、未批先建等各類環境違法行為。(牽頭部門:環保局;參與部門:水務辦) 二、環境基礎設施建設方面 1、城鎮污水處理廠和管網建設。一是污水處理廠建設。上半年開工建設官林1萬噸/天、城北2.5萬噸/天的兩座污水處理廠;4月底前完成新建鎮、和橋鎮兩座污水處理廠的提標升級改造以及徐舍鎮、西渚鎮污水處理廠的建成投運;抓緊確定張渚、和橋、丁山等污水處理廠的擴建方案并啟動建設;所有已建城鎮污水處理廠全部安裝COD、氨氮、總磷在線監測儀,并與環保部門聯網。加強對污泥的處置,防止造成二次污染。二是主管網建設。新建150公里污水主管網和10座泵站,力爭再通過一年的建設,基本完成全市污水主管網的框架,并基本覆蓋各鎮主要街道、工業區、集中居住區及主要旅游度假區。三是污水納管。加快推進城鄉污水收集管網延伸、雨污分流改造和各類污水納管工作,以大幅提升全市生活污水集中處理量為目標,組織開展污水納管“ 513”工程,即完成老小區雨污分流改造500萬平方米,新增納管10000戶,新增污水納管處理量3萬噸/天。確保全市鎮區生活污水集中處理率達到75%、城區達到90%。(牽頭部門:水務辦;參與單位:發改局、環保局和相關鎮、園區、街道) 2、農戶生活污水處理設施建設。一方面,由市農林局組織實施沿太湖區域和重點入湖河道兩側分散農戶生活污水凈化處理示范工程30個,示范工程主要按每個自然村整體連片推進。另一方面,由市水務辦規劃在每個鎮、街道分別選擇1-2個農村居住點,實施農戶生活污水處理設施建設20個以上。同時,繼續抓好農村戶廁改造,2009年完成生態型(三格式)無害化衛生戶廁改造2萬座,其中生態型衛生戶廁1800座。(牽頭部門:農林局、水務辦、衛生局;參與單位:環保局和相關鎮、園區、街道) 3、生活垃圾收運設施建設。按照“組保潔、村收集、鎮轉運、市處理”的模式,進一步擴大光大垃圾焚燒發電廠的處理能力,確保全市城鄉生活垃圾的全量收集和無害化、資源化處理。一是建設垃圾二級轉運站15個,設置更新垃圾桶(箱)10000只,完善生活垃圾收運設施,使城、鎮、村的生活垃圾能夠全量收集,進入光大焚燒發電廠焚燒處理。二是新建10座壓縮中轉站垃圾滲濾液預處理設施,降低中轉站垃圾滲濾液的BOD、COD等指標含量,達到污水處理廠的接納要求。三是增加城鄉垃圾收運裝備,宜城、丁蜀購置電動垃圾運輸車150輛,改進生活垃圾收集模式,實行機械化作業,并且達到密閉運輸要求。四是建成啟用西氿大橋西側船舶垃圾回收站,由交通局負責建設,建設局負責管理。五是規劃建設城東垃圾壓縮中轉站一座。(牽頭部門:建設局;參與單位:交通局、規劃局和各鎮、園區、街道) 4、固廢危廢處置中心建設。一季度完成選址規劃和工程設計,4月份開工建設,年內建成投運。(牽頭部門:環保局;參與單位:規劃局、衛生局、官林鎮) 三、入湖河道綜合整治方面 1、主要入湖河道整治規劃實施方案編制。加快編制完成除漕橋河外的其他8條省定主要入湖河道規劃實施方案。以截污、清淤、企業整治、河容整治、兩岸綠化、環境衛生等為重點,年內重點推進漕橋河綜合整治,全面啟動其他8條省定主要入湖河道的綜合整治。(牽頭部門:太湖辦;參與單位:相關部門、鎮、園區、街道) 2、“河長制”管理。全面加強河道管理,積極配合省、無錫做好省定9條重點入湖河道的“雙河長制”管理;繼續加強對無錫市考核的28條“河長制”河道和列入市級考核的41個水質功能區的整治和管理;對全市290條河(湖、庫、蕩、氿)實施市、鎮兩級“河長制”管理,制定實施意見,明確責任分工,狠抓推進落實。(牽頭部門:太湖辦;參與單位:水利局、環保局、監察局和相關鎮、園區、街道及相關河長單位和聯絡部門) 3、排污口封堵。完成計劃內的86個排污口封堵任務,確保2009年6月30日前,全面完成無錫市考核的殷村港、青店港、沙塘港、朱瀆港、歐瀆港、黃瀆港、廟瀆港、雙橋港、八房港、定跨港、蘭右港等11條主要入湖河道(上溯10公里)沿岸兩側工業企業和賓館、飯店、療養院、學校等125家排污單位的163個直排水體排污口的封堵工作。(牽頭部門:水利局;參與單位:環保局和相關鎮、園區、街道) 4、入湖河道清淤。年內完成疏浚河道248條,275.24公里,362萬方;按照入湖河道水環境綜合整治規劃,2009年計劃實施漕橋河西段、殷村港西段、社瀆港、大浦港、官瀆港等9條省定重點入湖河道主河清淤(河網清淤任務由所在鎮制定和組織實施),清淤總長度47.76公里,土方155萬方,通過清淤,減少底泥污染,恢復河道功能。建立完善河道長效管理機制。(牽頭部門:水利局;參與單位:相關鎮、街道) 5、太湖生態清淤。2009年3月底前實施完成竺山湖及太湖西岸線北段生態清淤一期工程,清淤面積8.59平方公里,土方185萬方。通過太湖生態清淤,有效減輕太湖內源污染,減少“湖泛”發生機率,改善太湖水質。(牽頭部門:水利局;參與單位:農林局和相關鎮、街道) 6、生態修復與濕地建設。一方面在宜興沿太湖43.5公里濱湖岸線到瀆邊公路以東地區,及國控、省控的14條主要入湖河道兩側各500米上溯10公里,全面示范推廣植被修復技術,在陸地區栽植水源涵養濕生喬、灌木和地被植物,建設人工森林植被1.6萬畝,主要包括:環太湖200米范圍造林、造濕地0.4萬畝,環太湖200-1000米范圍退耕、造林0.8萬畝,入湖河道造林0.4萬畝;另一方面在大浦港到朱瀆港大堤外側、朱瀆港到黃瀆港大堤外側、沙塘港到邾瀆港大堤外側、漕橋河、大浦港、烏溪港(蓮花蕩)等實施生態濕地修復工程,修復濕地5908畝;繼續實施團氿生態濕地、東氿退漁還水以及生態環境建設工程。(牽頭部門:農林局、建設局;參與單位:相關鎮、街道) 7、藍藻打撈及藻水分離站建設。繼續按照“屬地三包、專業打撈、政府購買、集中處理”的原則和日生日清的要求,采取“以專業打撈為主,非專業打撈為輔;機械化打撈為主、人工打撈為輔;藍藻后續處理以堆場集中堆放為主向資源化、無害化處理轉變”的方式,做好藍藻打撈工作,全力控防因藍藻引起的水質惡臭和“湖泛”現象的發生。同時,新建一座藻水分離站。(牽頭部門:水利局;參與單位:相關鎮、街道) 四、農業面源污染治理方面 1、化肥農藥減施。繼續推廣測土配方施肥技術,以項目實施為載體,提高土壤質量。按照年內全市化肥農藥比2008年下降5%的目標,重點對太湖沿線上溯1公里所有河道沿線500米之內的27500畝水稻,實施節氮栽培,減少化肥使用量。同時選擇萬石、丁蜀兩個鎮進行2000畝有機稻生產試點,為2010年全部實施有機化生產積累經驗。(牽頭部門:農林局;參與單位:各鎮、街道) 2、生態水產養殖。全面完成滆湖圍網養殖整治,2009年3月底前18198畝圍網拆除完畢,補償款全部發放到位;啟動實施徐家大塘4000畝退漁還湖工程、沿太湖養殖區1000畝池塘養殖循環水工程、14萬畝河蟹生態養殖和太湖一級保護區內1萬畝常規魚養殖清潔生產工程;完成高塍滆湖漁場800畝河蟹池塘無公害生態養殖和漕橋河沿岸兩側1公里內2050.48畝魚池生態養殖工程;繼續加快實施大浦港、烏溪河兩側各1公里2000畝清潔水產養殖工程。(牽頭部門:農林局;參與單位:水利局和各相關鎮、街道) 3、畜禽養殖場綜合整治。全面推進太湖二期規模畜禽養殖場綜合整治,關閉太湖一級保護區內審批不合法、環保不達標的畜禽養殖企業,年內撤除漕橋河兩側各一公里范圍內年存欄量在50頭規模以上的27戶生豬養殖場;繼續以規模養殖場污水零排放和資源化利用為目標,對烏溪港、大浦港沿線禁養區外的14戶規模畜禽養殖場采取沼氣凈化、發酵床零排放、農牧結合多種方式進行整治;新建規模畜禽養殖場沼氣工程15處。積極向省申報《二期規模畜禽養殖場綜合整治項目》,對爭取成功的項目按時建設到位。(牽頭部門:農林局;參與單位:相關鎮、街道) 4、生態攔截型溝渠塘建設。重點在瀆邊公路兩側和主要入湖河道兩側建設30萬平方米的生態溝渠塘;種植NP吸收能力強的水生植物,實現生態攔截。(牽頭部門:農林局;參與單位:相關鎮、街道) 5、秸稈氣化站建設。在太湖一級保護區內新建一座秸稈氣化站。(牽頭部門:農林局;參與單位:相關鎮) 五、飲用水源保護方面 進一步加強對各鎮水廠屬地水源地的保護工作,關鍵時期堅持由市鎮二級組織專門力量對屬地水源地進行24小時值守。尤其是對橫山水庫上游及庫區的6個采樣控制點,市水質監測中心堅持每天檢測,全面掌控源水動態水質。加快推進橫山水庫上游太華鎮區域“水改旱”、污水納管、水土保持、澗溝整治等“四大工程”。加強對橫山水庫上游污染和入庫水質的監測監控,及時做好應對工作,確保飲用水源水質達標率100%。深度推進實施全市城鄉居民優質安全供水項目,擴大橫山水庫優質水源供水受益面。加快實施以橫山水庫至宜城氿濱水廠應急備用水源管道及氿濱水廠深度處理等為主要建設內容的應急水源線保障工程。全面啟動油車水庫工程建設。(牽頭部門:水務辦、水利局;參與單位:環保局、農林局和相關鎮、街道) 六、目標任務責任分工的考核 為確保上述重點工作目標任務的全面完成,各牽頭部門和參與單位要細化目標任務的實施計劃,并加強組織領導,明確分工,責任到位,狠抓落實。年中和年度由市組織督查考核,考核結果將與各部門重點工作考核和鎮、園區、街道綜合考核掛鉤。(牽頭部門:太湖辦;參與單位:監察局、環保局等) 宜興市人民政府 二○○九年二月二十七日
|